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 T

2009-04-29 19:27:19

向死而生



     面對世界性經濟危機,我們應該怎麼辦?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或者可以感受到一點風向:本屆奧斯卡充滿了強烈的、東方式的反省意味,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大放異彩、成為全場最大贏家,而相比之下最佳外語片獎日本影片《入殮師》就顯得不那麼符合大眾的口味。因為,該片觸及的是一個東西方普通人都比較忌諱、但卻是藝術家最佳創作源泉的話題:死亡。
        電影由一片茫茫風雪中開始,一個年輕男子身著黑衣、駕駛一輛黑色轎車行駛在雪白的荒原上,在這種強烈的視覺對比之中,響起這個男子緩緩的自我發問。故事編寫得非常簡單、畫面處理的極其乾淨,但這並不妨礙這是一部精彩的影片:經濟危機背景之下,二流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所在的交響樂團突然解散,音樂家發現在昂貴的東京,除了一把舉債購置的名琴和一位深愛自己的妻子之外,自己一無所有。為了生活,他賣掉了象徵自己事業的名琴,和妻子美香一起離開東京,回到了老家--一個寂靜的小鎮,在那裡他擁有母親留下的唯一遺產,即是他自己從小到大生活在那裡的一棟老房子。重歸祖宅,音樂家開始與自己的過去對話,少年學琴的困惑、被父親拋棄的苦痛、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歲月,一一浮現。然而,即使在這裡,沒有實用的一技之長的小林仍然很難找到工作。一天,他驚喜地發現了一則招聘廣告,寫著「年齡不限、經驗不限、待遇優厚、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行助理」。興奮的小林積極準備,前往面試,結果,直到稀里糊塗被錄取,他才明白,這個「旅行」指的是每個人一生一次的最終旅行:前往另外一個世界,而「旅行助理」就是「入殮師」,負責為遺體進行化妝並放入棺木。
        大驚失色的小林並不願、也不敢從事這份工作,但在社長的高薪條件和強勢說服之下,經濟窘迫的小林最終接受了這份聘用。但是,他告訴妻子美香說他在一家禮儀公司找到了工作,美香誤認為他是因為會彈琴而從事婚慶助理。
        在這份工作中,小林開始跟隨社長面對形形色色的往生者和他們的家屬,在各式各樣的死別中提供自己的服務。但這時,他的妻子美香發現了工作的真相,不能接受這個工作的性質,憤而離開了他。在整整一個冬天裡面,小林不斷的追問自己,是否準備一直從事這份工作,死亡究竟是什麼?當他一次次看到社長對待往生者的無比虔誠和尊重,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就是為往生者在這個世界上留下最後的美好一瞬、讓未亡人感到安心安慰,他開始檢討自己對待死亡和分離的態度。在死亡面前他學習到如何平和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他慢慢的學會了尊重死亡、也尊重自己的工作價值,並且準備把它當作自己的職業。在春天來臨的時候,極其偶然的,小林發現了他終生憤恨的親生父親的行蹤,而他看到的,卻是父親剛剛闔上雙眼、與世長辭,於是,小林莊嚴的擔當了自己父親的入殮師,送他去往另外一個世界。而這時,美香回來告訴他:自己懷孕了。
        電影到此結束。
        生,還是死?
        其實這種淡淡的電影很難複述,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沒有強大的歷史背景,一切都只是淡淡的鋪陳開來,無數精緻的細節組織成一部直指人心的影片,不可說,不可說,非得親身觀賞不可。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但是,作為二流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就是那種活不明白、混吃等死的典型代表,背負著太多的憤恨和太多的虛榮。怎麼辦?導演說:向死而生。先談生死,再談生活。這就是大和民族的民族性中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末日思維。這種思維的電影表現自70年代的影片《日本沉沒》開始就一脈相承下來,始終如一的宣揚一種強烈的末日感、終極感。日文中有一個相應的常用成語叫做「一期一會」,意思是人們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遇,引申為一生中只有一次機會。
        我在半夜三更、一個人欣賞這部影片,雖說有點陰風習習,但我認為其仍然觸發了作者管理學研究的神經:
        第一、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末日思維、危機文化,能夠很好地解釋日式管理的一些典型特徵:比如自上而下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危機管理,比如那種決不遺留問題、究根探底的執著精神。日本人往往是帶著一種「每天都是最後期限」的末日感去進行管理改善的,而中國人則習慣於一種「明兒見」的拖延心態。每年都有很多中國企業用各種方式試圖學習日本管理,但是大多數情況都是不得其精髓,我想,這與兩國民族性的差異是有很大關係的。多琢磨一下,有時需要另闢蹊徑。每家企業都希望求生,但其實只有想清楚了最差的結局,想到了自己究竟能夠承載什麼樣的代價,學會終極思考,常做哀兵,才有能力作出最有勇氣的決定。
        第二、不那麼嚴肅地說,這部片子應該成為一部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示範影片,據不完全統計,片中小林的社長,一位老資格的入殮師和喪葬公司經營者,從吸引人、到訓練人、到改變小林的工作觀、價值觀,採取了物質激勵、理論培訓、親身示範、體驗學習、理念共振、情感管理、授權管理等不下於六種的綜合手段,將小林大悟從一名百無一用、百無聊賴的音樂家發展成為一名專業、敬業的入殮師。特別是他在完美的花房裡向小林訴說了自己如何帶著對亡妻深沉的感情而成為一名入殮師的經過後,作為入殮師的小林腦海中開始迴響著自己演奏的樂章,將這份職業似乎也發展成為一門藝術。電影中最好看的細節就是入殮師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超級忘我、充滿儀式感的舉手投足。連這樣一份惹人反感的工作職業都能培養出專家級的員工來,我們不禁要反思:自以為給員工創造了體面理想的工作職位,但是,有沒有為員工的發展付出相應的引導力呢?
        第三、主人公小林大悟身上暗暗承載著一個導演想要呈現的主題,那就是人的覺醒的力量。從脆弱、清高到堅強、踏實,小林在回鄉的歷程中貫穿的線索是他對自己人生的反省和覺醒。最終小林戰勝了自己的童年陰影,戰勝了他人的鄙視誤解,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意義。而恰恰是這份與死亡打交道的職業,教會了他生命的尊嚴與感情的價值。
        一萬個人心目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這就是戲劇的力量。同理,這部我以為優秀的影片,還是等待您來親自品評,更顯其獨到之處。當然,雖然影片中並沒有驚悚恐怖的鏡頭,但就我個人的觀影經驗而言,這部影片還是不建議在深夜單獨觀看。你說為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