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魚
2009-05-01 20:40:18
社會是功利的–《後窗》觀後感
犬儒主義以及斯噶多主義對道德的堅持達到了一種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們認為道德是真理,任何有損道德的行為都應當摒棄,哪怕這種摒棄將出現原本只要通過對道德某些損益能夠避免的可怖的結果。
根據這樣的理想和行為準則,孟子所主張的「嫂溺」從權,則沒有一點價值,即是為了完整的道德,小叔子只能對「嫂溺於井」無能為力,儘管這行為造成了原本可以避免的人命損失,但對於維護道德的純潔和完整它是有好處的。
從這樣的例子來看,犬儒主義以及斯噶多主義甚至包括那些籠統的道德主義者們,用世俗的話來形容就是一根筋。
不過,同樣在《孟子》里還有另外一句話: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取天下而弗為也。這也是典型的道德主義,誰要是拘泥於這個標準,恐怕中國的歷史不知要變成什麼樣了,不過,孟子又說:「此一時,彼一時也」,這又回到了「權」的理念,看來孟子的言論不僅是在個別單段有邏輯上的錯誤,在整個體系里也存在著理論矛盾呢。這是題外話。
《後窗》是希區柯克的一部電影,關於希區柯克已經有太多人說了,他的拍攝手法、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及那些電影的花邊新聞,無論在哪個有關電影的書籍或網站,都一抓一大把,不過我要講的只是希區柯克對於道德的一些討論,外加我的一點感想。
有人說希區柯克擅長於玩弄道德,並且熱衷於玩弄道德,我認為有失偏頗了些,就說在《後窗》這部電影中,我並未看出來他在哪些地方玩弄了道德,相反,希區柯克給了我們一個有關道德的討論。
我們都知道偷窺是不道德的,同樣殺人也是不道德的,在純粹道德主義上說,這兩者之間並沒有量上的不同,因為它們都是不道德,而不存在誰比誰不道德,如果有一個國家的法律是由純粹道德主義者來制定,那麼殺人者和偷窺者都應當處死。
但是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事實,偷窺者因為偷窺到了鄰居殺人,所以偷窺者避免了道德譴責,而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殺人者身上,這是符合社會常識的,任何一個社會都會依此行事,因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由純粹道德主義制定法律的國家,幾乎所有社會都是功利性的,它與純粹道德有著截然不同的辦事方法,從功利性來看,偷窺和殺人同時發生,與殺人相比,偷窺就顯的不是那麼不道德,一個偷窺者偷窺到了一起殺人案並揭發了它,這個偷窺者不僅能避免道德譴責還有可能得到某方面的讚賞,可以說它們之間被強加了一個量級關係,這個量級關係比較形象的表現在法律的量刑上,這樣的功利性帶來的是比堅持純粹道德而為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帶來更高的效率。
影片就是講述了這麼一個事實,但是《後窗》的偉大在於,它通過主人公的話試圖去驗證這個事實背後理論依據,即功利性是否那麼理所當然,jeff說:我懷疑我用鏡頭來偷窺他人隱私是否符合道德?僅僅因為我們證明他是清白的,就情有可原嗎?
假如jeff一開始就堅持認為偷窺是不符合道德的,從而從偷窺這個方面,他就滿足了他的道德欲,既然不偷窺那麼他就不能揭發一起殺人案,如果這起殺人案不能揭發,這對於道德又是有所損害的。
從純粹道德主義來看jeff怎麼做的都是錯的,他的錯只能讓他自己去承擔,因為他的偷窺癖即使發現了一宗殺人案也不能減輕他的罪孽,不過由此帶來的好處(殺人犯和偷窺者被處罰有利於社會)卻由那幫什麼都沒做的純粹道德主義者們來享用。
從社會功利性,這就簡單多了,Jeff即使是通過偷窺來發現殺人案,也無損於他,因為功利性的道德要求存在著量級關係,jeff的道德缺陷微不足道,但是一起殺人比之偷窺對於社會有太大的危害以致於偷窺在jeff這種狀況下是可以被原諒的,不過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現實–人的神性在哪裡?神性就是純粹的道德啊。
這讓我想到凱文·卡特的處境。
-----------www.shicun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