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錢帝國 [港]--I Corrupt All Cops

金钱帝国/ICorruptAllCops

6 / 609人    n/A

導演: 王晶
編劇: 王晶
演員: 梁家輝 陳奕迅 黃秋生 王晶 方力申 徐子珊 鮑起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擁抱自然

2009-05-02 21:51:08

轉帖 拉貝日記:勝在不添味精跟防腐劑


譚飛
大概是上週日,跟《葉問》導演葉偉信在世紀金源餐敘,我在當天的《參考消息》上看到《拉貝日記》(為跟書區隔,以下都叫《約翰-拉貝》)獲得德國電影獎四項大獎的消息,挺興奮,大家爭相傳閱這一報導。但外電的東西總容易讓人意想不到,比如它在報導時還轉彎抹角提到:某次審判時確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為十四萬多人。
這就是敘事主體的角度問題,它千差萬別,致懸念迭生。德國電影獎中國人不大明白是什麼東東,我查了查資料,有份報導是這麼說的:它(指德國電影獎)相當於奧斯卡或金雞。這種類比很有趣,特別是比成金雞,似乎在暗示它的「政治正確」。政治沒必要多談,東西方差異巨大,總之,它絕不是個A貨獎,而是貨真價實,影響頗大。以我對德國電影獎項的個人理解,《約翰-拉貝》能拿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四項大獎,多少體現出德國評委對它嚴謹、理性、客觀的認同,更深一步說,獲獎折射了德國人民族性格和審美取向。
能做出寶馬、奔馳的德國人,天生嚴謹、理性,盛產科學家、哲學家,他們在面對歷史題材時非常嚴肅,這點跟好萊塢或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代表的主流歐洲電影大相逕庭。《約翰-拉貝》也不是沒有商業性,裡面好萊塢式的夫妻重逢,琅書對小鬍子西方人的暗戀等等情節也打的是「浪漫」牌,但這不是它的主基調。《約翰-拉貝》的主要目的還是想向觀眾(尤其是並不熟悉劇情的東西方觀眾)如實介紹那一段歷史,從最後的成品看,主創沒有採取「有選擇遺忘,或有選擇演繹」的戲劇化方式,而是植根德國式客觀視角,在影像化和史實化之間選擇了一條規規矩矩的道路,以歷史為出發點,但依然以觀眾為依歸。《約翰-拉貝》是德國人對來自本國的人道主義英雄的讚歌,怎麼讚美半個多世紀前涅磐於異國的老鄉?最正確的方式當然是:力求真實,用真實娓娓道來,不添加防腐劑、味精,自然能產生偉大的力量。反之,概念先行,為偉大或增或刪,反而可能弄巧成拙,畫虎類犬。
站在德國主創的角度,可以這麼設想,拉貝在德國知名度很低,很多觀眾完全不知道這個人,但他的偉大不能也不該湮沒。把他從一個商人到一個救贖者的複雜得有些偶然的過程展現出來,真實應是最核心核心,他們的價值觀裡決沒有「為尊者諱」四個字,因此,創作態度很從容。主創只需要讓觀眾知道拉貝,知道他做過的事,僅此而已,他們不想也毋須面對闡釋中更瑣屑、更艱澀的目的,因此,整體呈現顯得更渾然一體。
關於歷史的真實與虛假問題,我一直是這樣的觀點:在很多重大史實面前,時常有截然不同的幾種材料和論據,釐清它們很難,但怎樣選擇就要看自己內心抉擇了。中國人一向比較喜歡預設立場,根據結果倒推過程;這方面,嚴謹的德國人似乎在立場上並不機械、呆板,他們甚至能把線索混亂的歷史搗持得更合乎人性。這些東西都建立在他們對劇本一以貫之的要求之上,不把歷史當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有東西都要建立在邏輯關係之上,過程跟結果因而都經得住推敲、審視。
我在「一看《拉貝日記》」里隱約提到,主創更深一層的寓意是借在南京的拉貝譏諷納粹文化,在這裡想多繞幾句舌。拉貝對希特勒的幻想其實是納粹鐵幕早期的集體意識,1937年底的納粹,在德國擁有超強的群眾基礎。納粹的血腥、殘暴,相較於日本軍隊,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後的奧斯威辛跟南京,是同在地球的人間地域。但拉貝最早的救贖是讓工人、婦孺躲在巨大的納粹旗下,後期安全區也居然是憑著納粹以及希特勒名頭護身。納粹、救贖,這兩個似乎天生反義的關鍵詞在東方產生另類化學反應,救了那麼多人,甚而至於催生出一個時勢英雄,這是《約翰-拉貝》能讓德國評委們心動的另一層意涵。既有詩裡的功夫,又有言外之意,《約翰-拉貝》能戰勝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巴德爾和邁因霍夫》就順理成章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