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
2009-05-03 23:58:03
問君何事輕離別,辜負潯陽江上月
好吧我承認自己淚點有時候很低。
這個只能叫感想,不像影評。
片子裡印象最深刻的:
一、小林的父親去世,小林君一開始不想去參加葬禮,社長助理上村小姐居然起身鞠躬請求他一定要去。這之前,他們倆閒聊,小林君問起上村小姐為何要做這一行,上村小姐淡淡地說:以前在帶廣經歷了一些事情。這一次,上村小姐說:我在那裡因為遇見喜歡的人,拋棄了我的兒子。
世界上永遠都不會少掉離開這種戲碼。折柳陽關、江東暮雲一類,畢竟還是互相惦念著。我要說的是去世、絕交、失戀、仳離、拋棄……這樣的事情,讓人夜夜切齒,輾轉難眠。曾經最信任的人,雖然磕磕碰碰但還是決定了要好好一起過下去的人,突然有一天說:我走了。問原因,怎麼也不說,或者說出來,言不及義,又或者,令人齒冷,最乾淨的,是連個交代也沒有便消失。那人留下的東西,放著呢,看著傷心;扔掉呢,顯得自己涼薄,萬一有一天對方回來了(這種擔憂只除非對方辭世)。一起去過的地方,重到呢,誰當得「東風歷歷紅樓下」;待不去呢,誰知道山不轉水轉會再遭遇。一道經歷的細節,不碰呢,大腦像按了replay(神經大條的人有福了);要碰呢,又怎麼忍心。一個簡單的方法便是忘記,就像小林君,腦海里父親的面容如此模糊不清,我一開始還以為顯示屏像素有問題了。離去的人怎樣的心思,不清楚,上村小姐的意思,很像是愧疚與膽怯,但也只是她一個個案罷了;留下的人,也不必囉嗦了,誰體會過誰知道。
小林君就連笑意也那麼單薄、勉強,可憋屈了。憋屈是無從宣洩的憤怒,憤怒來自於不得善終的愛。我不敢說愛這種東西沒有錯,事實上,很多所謂愛,其實不過是固執地要佔有某樣東西罷了。猜測他人的心意,難道後面便沒有要擺平一切的隱秘動機在?
應該有不少人讀過這句吧:「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前書裡的。小學某年聖誕日(小學生懂個啥聖誕,純屬湊熱鬧而已)收到同學一張卡,上畫著一隻小豬,把它的帽子圍巾除下來給旁邊的雪人穿戴,自己瑟瑟發抖。下邊便寫著這個句子。連語法尚且不通的小學生,如何懂得聖經那種句式。這話擱在心裡,過了許多年,交了不少朋友,也為了離別的事情悵然或者痛哭,有的袖手嘆息,有的牽衣懇求不能去,有的無聲無息隱沒在夜色里連再見也來不及說;而那些人,有的好好兒揖別,有的裂袖割袍斷然不顧,有的一天天變得陌生和分開也差不多了;這才一點一點地曉得了經書里那句話的意思。
年幼的孩子只有自發產生的情緒,還不能算「愛」,那需要足夠多情感來滋養,在長大之前,他是索取多於付出。他給媽媽送一朵小花的時候,當娘的敢一巴掌拍落嗎?就不怕傷了孩子的心嗎?也只有心智完全的成年人,能夠面對「一巴掌拍落」而一笑而過吧。可惜馬齒見長並不意味著心理成熟,我見過好些生理和心理脫節的成年人。那個時候強求他們「該放手時好放手」、訓斥他們只為自己考慮,不肯有所擔當,毫無意義。最重要的還是補上一課:容納與和解。就像小林君最後還是去了父親的葬禮,並且親手替父親入殮。可惜很多人並不像小林君這麼幸運的。
上村小姐的故事,就是小林君的過去,他後來與父親的和解(我不喜歡「原諒」,這背後還是隱含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傲慢。)但願可以成為上村家的未來吧。
二、小林君年幼時與父母去河灘玩兒,說是人類尚無文字之時,欲傳情達意,便去找一塊石頭,交給那個人,例如光滑的石頭表示心情平穩,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對對方的擔心。父親交給他一塊大石頭,小林君則給父親一塊鵪鶉蛋狀小石子兒。這大石頭被藏在他童年所用的大提琴包里,小石子為父親帶走,父親的葬禮上從他緊握的手中掉出。
借石頭的觸感和大小傳達心意的辦法很有意思,聲波有時而盡,字跡亦易散亡,但石頭沉甸甸的質感,有掏心掏肺的感覺。
社長愛說的一句話:這是命運。小林君看上去很不體面的,妻子和舊交都無法理解認為是「不正經」的職業,居然讓他找回了父親無法宣之於口的心事:鵪鶉蛋形小石頭。把他從「被父親拋棄」的糾結中解放出來,這是不是命運?也許該補的課兜兜轉轉都要補上,該過的坎繞來繞去都要跨過。
三、大提琴的聲音很好聽啊,我這種西洋樂盲都被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