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

南京!南京!/CityofLifeandDeath/NankingNanking

7.7 / 9,306人    Hong Kong:132分鐘 | Argentina:132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 France:133分鐘 | USA:133分鐘

導演: 陸川
演員: 劉燁 高圓圓 秦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黃繼新

2009-05-06 07:45:58

《南京!南京!》:一場迎合主流歷史觀的意淫


終於去看了《南京!南京!》。一部只有結論和導演意淫的影片。

屠城,這是一場人道慘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是戰爭史上最骯髒的篇章,也是中國抗戰史上最悲痛的一頁。我要強調下這個觀點,免得有人說我立場不對。有些人討論問題總喜歡先看立場,不管問題是不是問對了,自然也就掩蓋了追尋答案的要求。

影片《南京!南京!》,簡直像一部科幻片。別誤會,我不是說南京大屠殺是幻想的,毫無疑問,我從不懷疑這段歷史的真實。但是,我們需要的「真實」不只是 Yes 和 No 的答案,我們還需要「為什麼」和「怎麼樣」,需要「誰」和「什麼時候」,只有這樣,我們的反思和討論才有真實的基礎,我們得出的判斷和結論才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要以史為鑑,史之不明,何以鑒之?

然而,這些問題,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全部找不到。我說《南京!南京!》像一部科幻片,是因為,整部影片像是一個虛擬出來的時空,一個漂浮在黑暗太空中的舞台,沒有前史,沒有周邊,沒有上下文。片中出現的人沒有名字,沒有來歷,沒有生活,沒有靈魂,沒有與其所在世界的任何關聯。即使是導演偶爾試圖描寫的人物心理活動,也是斷裂的、碎片的。

動機甚至都不存在。日軍為什麼屠城?或者下放到個體,一個日本士兵為什麼會嗜殺成性?人們為什麼不抵抗?同樣地,下放到個體,一個普通市民,為什麼不抵抗?我要的,不是「抵抗」這個結論,我要的是「為什麼」,他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他們怎樣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怎樣面對一場要奪去自己和至親好友生命的戰爭?怎樣面對一支和我們同樣面孔和體格卻像惡魔般行為的軍隊?

影片預設了這一切,即日本軍隊的嗜血、殘暴、無人性,是無需解釋的。影片同樣也預設了,中國人就是麻木的,是隨時待宰殺的,是命如螻蟻的。影片中的日本士兵(除角川外)就是用來殺人的。同時,片中的中國人,就是用來吃槍子的,用來成片地倒下,用來快速、高效地達到導演的預期。他們像麻袋一樣,被堆疊在洪水之前,面無表情,亦無生命。這和我們多年來習慣的只有集體、沒有個體的主流歷史觀,有何不同?

很多人提到了《南京!南京!》片中對「人性」的描寫。是的,「人性」是有的,但只賦予了一個主角。但即便如此,這個叫角川的日本士兵,沒有身份,沒有軍銜,沒有部隊番號,沒有年齡,沒有出生地,除了他媽媽做的火鍋很好吃,你不知道關於他的一切。影片粗暴地省略了任何合理的交待,角川沒有任何來歷,沒有關於這個「人」的任何背景。因此,雖然角川有了去向——自殺,但也無法掩蓋這個全片唯一被真正「描寫」了的人物的蒼白與空洞。

甚至我們只被告知他姓角川,連名字叫什麼都不知道。想像一下,這還是全片主角的待遇。至於陸劍雄(估計你也不知道這人是誰吧?)、姜老師、拉貝,這些配角甚至更不配獲得交待。至於南京城,影片根本就無暇顧及了。導演希望我們有一些新的理解,但理解什麼?用什麼去理解?

《南京!南京!》迎合了主流的受害者控訴心理,這與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沒有本質不同,區別只是韓國大片式的聲畫效果,以及一個導演幻想出來的日本士兵的視角。是的,我說它像韓國式的大片,而不是好萊塢式的大片,因為它學會了在電影中使用大量慘烈與血腥的鏡頭,但連好萊塢那種通過現成套路造出內涵的技巧都沒有掌握到。

至於導演幻想出來的日本士兵視角,這是一次創新,我必須承認,這畢竟打破了以往以「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來異化戰爭的主旋律做法。但它仍然是幻想出來的,角川缺失的人格和身份,與我們的教科書對「董存瑞」和「雷鋒」的描述方式一脈相承。內心掙扎而後自殺的角川,不過是導演從受害者的角度去幻想施暴者的心理,從而獲得補償。

嚴格說來,痛苦的角川是一個被疏離了的旁觀者,他連施暴者都不是,除了偶爾的軍事行動和隻言片語的對話,你甚至不知道角川和其他日本士兵的關係。導演真正去試圖了解施暴者嗎?一個人、一個軍隊、一個國家,為什麼會充滿戾氣、乃至變成惡魔?施暴的過程中,他們內心是怎樣的?施暴之後,他們如何面對自己惡魔的那一段歷史?

抱歉,這些問題,看來都不是導演陸川想要提供的。《南京!南京!》一片,只提供了一個叫做「南京」的地方,它甚至連城市都算不上,因為它只有一個軍營、一個難民區和一個教堂,甚至連軍營和難民區的描寫都是缺失的。

歷史也是缺失的。南京,堂堂中國首都,為什麼會淪陷?市民為什麼無法逃離?日軍的暴行為什麼沒有人干預?在影片中,一切皆只有果,沒有因。角川的死,似乎有因,但卻是被強行施加了導演意圖之後的因,是被粗暴剝離了若干內容之後的因,因此也是不完整的因。這就像,當我們聽說某大學男生跳樓自殺之後,我們如果只想知道他是為情所困,因為一個他喜歡的女孩拒絕了他,從而尋了短見,那這只會是小報新聞,或稱社會新聞。我們也許無法對每個自殺的孩子充滿探因溯源的動力。但,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小報水平上。

《南京!南京!》,把一切都變成了符號,侵略者、中國士兵、被屠殺的平民、施救者,包括南京這個城市,以及屠殺本身。

然而,任何一個事物,若變成了符號,它的深度和關於它的嚴肅討論便會被消解。而當歷史事件和人物被符號化了,便會變成一個不可言說、不可探究的主題。

而這部影片給我帶來的最大擔心正是,我們對歷史仍然是遮遮掩掩的態度,真話仍然夾雜著假話,並且禁止讓人去討論和辨別。同時,我們的主流歷史觀仍然只有整體,沒有個人,這種視角和思維方式維繫了兩千年,至今未變。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慘劇,它需要我們去勇敢地直面和公開地討論,需要我們還原歷史事件本身冷酷的起因和過程,也需要我們還原裡面的每一個個體,每一個被數字取代了的人。但我擔心,《南京!南京!》只會推動新一代人沿著舊的慣性前行,讓我們繼續難以真正去研究和反思。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