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8 08:20:4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記憶是累贅的:它把各種標記翻來覆去以求肯定城市的存在,」----Italo Calvino
賈樟柯延續了其在《三峽好人》、《站台》、《小武》等影片中的本土情結和懷舊自省。影片中大量小津安二式的瑣碎家常、平淡特寫以及四處蔓延的長鏡頭將一個工廠、一個城市的新陳代謝和盤托出。雖濫尤榮,似乎是為了風格而風趣。
學者說,真正的懷舊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體悟。懷舊的希臘文詞源「Nostos」(回家)和「Algia」(痛苦掙扎的狀態),結合闡釋是一種重返家園的痛苦渴望 。為了在結構上烘托這種白描,本片採用了章回體的敘事方式,並試圖通過虛與實的穿針引線、獨白與旁聽的交相呼應透析幾代人的懷舊,從而展現了一種在消失和重寫邊緣的時代張力和文化質感。
對於420工廠的第一代職工大麗,她的抽泣滯留在走失孩子的痛和對瀋陽老家的懷念,而舉吊瓶的俐落幹練則展現出了老人內心的堅強和篤定。從上海分配到成都420的場花「標準件」在青春不再、孑然一身的悵惘中也還是會精心粉黛、談笑舞唱。她的故事是虛構而不虛假的。代表80後一代的「工人女兒」娜娜,通過輟學、離家的方式消磨人生的稜角,並在目睹父母辛勞之後懂得責任。她的故事是未完成的。可以說,這是一部開放而破碎的影片,演員無論專業、業餘,無非是關於這個時代的你我他,而時代的變遷以及代際的情懷則是懷舊這條流水線上的引擎和傳送帶。
賈樟柯在接收媒體採訪時曾坦然其有意在體裁上模糊影片的定位,將紀錄片「偽之」。縱觀影片,導演用意在口述歷史之外為觀眾增設想像空間。比如大麗晚年與電視機相依為命,是呂麗萍這位知名電視劇演員對自己舞台的回望。陳沖在凝望《小花》時的深邃表情,展現出一位國際影星似千芳盡殆但風韻猶存的大氣。還有陳建斌特別提到的《血疑》以及影片所穿插的經典老歌《外面的世界》、《潛醉人生》等具有集體性回憶的影音作品。畢竟,從有了電影和電視之後,個人與社會的互動就已經不可避免的為其介質作用所形塑。這些章節倘若由訪談中人演繹自然會沖淡賈樟柯所想營造的「離間效果」,而不能讓觀眾有所遐想和有所批判。
賈同學的霍桑實驗發現了什麼嗎?有「細處有多眾生者」的世間百相,還有斷章拼湊成的城市記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現代性體現在「剝離」與「重嵌」的辯證關係之中。他指出,現代化不可避免地將各種社會關係從互動的本土環境中「抬離」並跨越時空區域進行「重構」 。工廠由建立至衰落、職工人流由密而疏,新住宅小區由無到有。廢墟之上不變的還是那些隱藏在留白中和腳註里關於成都人樂觀進取、勤勞智慧的人文符號,比如麻將、方言還有各種含笑而堅持的眼神。撇開關於影片拍攝手法和營銷策略的種種議論,一種「記得」顯然還是「值得」且「難得」的。
參考文獻:
1 弗萊德.戴維斯(Fred Davis):《昨日渴望:懷舊的社會學》(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London: MacMillan,1979
2 安東尼.吉登斯(安東尼 Giddens):《現代性的結果》(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史丹福大學,1990
3 賈樟柯: 《中國工人訪談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致謝:
一個針對畢業生臨終關懷的小論文機會。。
4.25.09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