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carver
2009-05-11 07:54:39
青春的抉擇——它是黯淡的?它是光明的?
看罷《24城記》,心中是模糊的,還沒有捕抓到導演心中的那些意念,途中或是被小小感動,或是帶著許許唏噓。然而直到看到導演說的這一句話:「越老的工人越在維護這個體制,絕不是他對這個體制沒有反省,沒有批判,而是他很難背叛他過去青春的選擇。」心中豁然開朗,感嘆洶湧而出。
我看到的這部電影,不是寫城市變遷,不是寫歷史遺憾,原來是寫塵封在逝去青春中的信仰和熱情,那時的青春選擇。
家父原是大型國企的工人,曾幾何時一度處於這個社會的上流階層,拿著比別人豐厚的工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熱發亮。
時代變了,國企不行了,家父也下崗了,家裡也拮據了。下崗後的家父,在事業上不再有起色,偶爾有一兩份工作,維持微薄的收入。
我一度看不慣家父下崗後的生活,在我年紀輕輕看來,為什麼下崗後就杜絕自己成長?為什麼不能在下崗後繼續打拼天下?為什麼下崗成為了墮落的理由?(在我看來在家中不工作實在是墮落)
現在我明白了(其實我早就應該明白),在他言談的之中,在他的回憶之中,在他談起的往事當中,分明就應該看出了那一股的落寞的情緒,他曾經將他的青春,他的信仰,他的熱血奉獻給」最先進的階級」,然而這個「最先進的階級」又給了他什麼呢?我相信最難做到的,是告訴自己「我青春時的抉擇,錯了。」
影片中,無論是訪談中的人,抑或是演戲的人,在傾訴之時,無不提到了「工廠經濟效益越來越差了」,臉上掛著難掩的失落之情,因為青春已經逝去,人在時代的變遷中,卑微得不如一根小草。
可見,我對家父的輕視,多麼不近人情,多麼幼稚。試想剛出社會的我,一身熱血地奉獻給我認為最有發展前途的事業,十年後回首,發現原來是白日夢一場,那時我又會如何面對自己?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