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二十四城記--24 City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

0 / 0人    112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翟永明
演員: 呂麗萍 陳沖 趙濤 陳建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報大人

2009-05-11 18:18:25

賈彰柯的畸型兒


《24城記》,一直不太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片兒。花7塊錢買了張碟來瞧。幸虧當初上電影院時沒選擇看這個片兒。都是些什麼呀?前28分鐘看起來是標準的記錄片,很好。很感人。雖然有點沉悶。但你真的能感覺到上兩三代人「鏍絲釘」般的命運。老頭因為很多年沒看到師傅而內疚,並最終動身去看師傅,老態龍鐘的師傅和這個半老的徒弟在一起憶舊的場面挺感人。被裁掉的女工坐在公共汽車上回憶上一代人和自己一代被耽誤的青春,以及下崗的命運,也很讓人糾心。

然後接下來,呂麗苹同志上場了。舉著個吊瓶從家走到辦公室,然後對著「採訪者」回憶自己的大半生。鑒於這是我國觀眾異常熟悉的一張專業面孔,你知道這裡已不是記實了,是表演,但也同樣是對著採訪者說故事的模式。間或著拍一組生活鏡頭。比如她舉著吊瓶去上班。與前面28分鐘的表現形式是一致的。這讓人懷疑起前面28分鐘,是不是也是找的群眾演員表演的呢?

但呂麗平也好,後面的陳沖,陳建斌,趙濤也好(尤其是呂麗平,因為後面我已沒耐心細細品味),不知是我知道他們在表演的緣故,還是的確專業與業餘,或者表演與真實表現的不同,總之,前面28分鐘給人的感覺是打動,是震撼,喚起人對那段逝去歷史的慨嘆,而後面,則明顯感覺是裝逼。看著大苹坐在那兒煞有介事地絮絮叨叨,讓人覺得不自在。

真實,是不能表演的。

前28分鐘讓人感覺到的是真實,接下來則是明目張胆的表演,怎麼說,這樣的片兒都讓人感覺怪怪的。

這個片子是個怪胎。你要嘛就像《三峽好人》或《小武》那樣,讓人感覺到是在一種真實的環境裡講一個也許源於真實但本質上是虛構的故事,要嘛就是個本質上的記錄片(可以有表演和場景再現鏡頭但不能喧賓奪主,像整故事片那麼個整法)。賈彰柯這回的實驗手法,讓人看不懂。

賈彰柯說,那幾個表演的角色是為了將一堆零碎的故事集中起來表現,而且起用知名演員也是為了明確告訴觀眾,那是假的,是表演。這是一種讓人費解的解釋,如果你要進行藝術再加工,進行提煉,何必不去掉這種偽記錄片的印象?就好好搞個故事片劇本來拍攝?前面28分鐘看起來很真實的鏡頭是源自記錄還是源自藝術創作?如果同一部片子記錄和創作並舉,讓觀眾何所適從如何鑑別?

其實起用知名演員不僅僅是為了提示觀眾這是假的、別當成真,更是為了商業考慮。這個題材畢竟偏於沉悶,難以喚起年輕都市觀眾的興趣。使用大牌就是為了將儘量多的觀眾誘騙進影院。其實這種題材,明星在演繹故事方面是毫不佔優勢的,反而顯得很扎眼,倒是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那種全群眾演員模式,反而能夠傳達出一種別樣的真實感。

同作為表演而論,呂麗苹的表演就遠遠無法像公共汽車上的不知名女演員那麼打動人心。

最讓人噁心的是本片的片名:24城記。這原來是一個巨大的植入式廣告。是本片投資商華潤地產在成都的一個樓盤名。聽過那麼多罵馮小剛如何在《非誠勿擾》里濫用植入式廣告的聲音,但那是正宗的商業片,植入再多廣告也無可厚非,只要娛樂效果達到就OK。《24城記》似乎不可同日而語。但整個片子卻看起來就是華潤地產投資拍攝的一個大廣告。

一個負有記錄時代命運之使命的電影,這樣徹頭徹尾地與商業利益苟合,這實在是一件令人髮指的事情。

賈彰柯在這個影片的表現上,就像一個有才華但心術不直的記者,寫了一篇替廠家鼓與呼的大軟文,但又儘管不顯示這是收費稿件,還把它搞得像在作思考高深時代命題狀,並且還要拿這篇文章去角逐普利茲新聞獎。

無論從片名,演員起用方面,還是從這部影片佔據主流院線這一發行方式上,都可看出極強的投機色彩。當然,在這個投機色彩十分濃厚的時代,小賈的這點伎倆也不算什麼出奇之舉,無非就是出產了一部畸型產品罷了。據說,票房並不成功。當然,電影的利益可能早從華潤公司那裡兌現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