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8,86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暖榭

2009-05-13 23:12:44

看《布拉格之戀》


    看到電影名在還沒有想起書來,直到那面鏡子,那頂帽子——《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看電影的過程心都是痛的,與狀態有關。一個月,總有那麼幾天……是吧。
    依然是愛情相關的電影,既然在年輕時,暫且從它說起吧。托馬斯有一個紅顏知己,薩賓娜。肉體關係只是他們心靈交流的一種方式,這種看似超脫世俗的知己,未免過於夢幻。男醫生,女畫家。托馬斯讓薩賓娜給特瑞莎——他後來的妻子——找工作之時,我便在考慮,薩賓娜愛托馬斯嗎?如果性成為非佔有式的友誼,那這兩個人是什麼關係?closest friend?太天真了。那是逃避的港灣,無論是逃避現實,還是逃避思潮;那是劃歸自己所有的孤島,沒有責任,達成共識。也只有把情感放逐的人,才有能力和勇氣去控制這片淨土——起碼是把彼此的情感在彼此面前放逐吧。於此,薩賓娜是自由的,她在漂泊中得到自由,去釋放藝術家式的本性。可特瑞莎不同,天真的臉孔,美麗的心靈。她是想佔有他的,愛的排他性。而這種渴望佔有又無法以她的方式佔有的情境,成為特瑞莎生活之枷鎖。托馬斯的輕,玷污了特瑞莎的重。當兩個截然對立的女人,互拍裸照的時候,她們的靈魂也坦誠相見。嫉妒?憤怒?羨慕?最後在笑中融合。幸運的是,小女人成為妻子,藝術家依然是情人。生活終歸是自己選擇的,甚至家庭送上門來,薩賓娜依然選擇逃走,那就是她掙扎的結果。
    愛情,就存在於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之中。選擇婚姻,而在丈夫的外遇中痛苦也好,選擇自由,在漂泊中孤寂也罷,都是性格使然,人各有志。無論怎樣的戀愛方式,都不完美;而二者也都沒有勇氣邁向彼岸。邁向彼岸需要比留在這裡更大的信心和決心。所以,既然已經堅持在這裡了,為什麼不繼續堅持下去呢?顯得那麼有個性,而,確實也是真我的個性所在。雖然多數人在抱怨,形勢逼人,而同樣,多數人也是自己選擇了如是形勢。你他媽自己選擇了你抱怨誰去!?
    真正的勇士,敢於徘徊在無數裙擺之間,更敢於直面自己的意志。托馬斯的確是男人的榜樣。姑且不提分離了性與愛,只愛老婆然後去搞好多女人吧,他最值得我佩服的,就是堅決不在自白書上簽字。「你怎麼會希望言論自由呢?一定是受到別人的唆使。」「這篇文章的確是我寫的,沒有人教唆。」他甚至可以放棄醫生這職業,而去做擦玻璃工人——可憐的帥哥,當擦玻璃工人都能勾搭上女人,天賦。對於托馬斯堅持理念的決心,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讓我望塵莫及的境界。可憐的高壓統治下的孱弱的國民。當然也會看到英雄,也會看到平靜的水面,也會看到扶老攜幼。「我只是想要一個更好的世界。」不過也許忘記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永遠有更好,所以永遠有追求。在追求中,如果是享受,哪怕精神享受面對著摧殘,從摧殘中獲得的自由,將是更令人愉悅的。而我沒有那種勇氣,所以,在這裡兀自享受些許令人愉悅的憂傷。
    影片結束在男女主角的逝去,選擇讓他們在一種靜謐的幸福中死去,算是米蘭昆德拉對他們最後的憐憫和祝福吧。就像錢鍾書並沒有讓唐小姐嫁給方鴻漸,也是為了保持唐小姐美麗的倩影,不被生活污染。要嘛你在生活中消失,要嘛我們在幸福中共同死亡,讓它定格。男人只喜歡兩種女人,一種是自己得不到的,一種是得到了自己、又不太想珍惜的,在追逐中尋找快樂。無意中製造的,是暗戀或者失戀;有意製造的,是聰明人的手段。聰明人還在製造很多其他的,比如權力,比如金錢,比如各種成就感。自縛者,樂於爬行。

2009-5-13 上午3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