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4 19:24:0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入殮師》是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全球首映式在中國大連,可當時幾乎無人關注,諷刺。
電影是與死亡有關的,看完電影我卻一直有一種溫馨的感受用在心頭。
主人公小林曾是優雅的大提琴手,因樂團解散而失業的他,竟找了一份為死人化妝的工作,影片就是圍繞他對這份工作的感受與發生的事展開的敘述。「死」是中國人很不喜歡的一個字眼,說話做事儘可能避開這一類的話題,工作若是接觸死人,更會被大家所不齒。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小林接了這份工作後。他有意對賢淑的妻子隱瞞自己的工作性質,而自小長大的朋友也因得知他的工作而刻意遠離。就連他自己在初接工作之時難以平緩自己心中的複雜情緒。還記得劇中的一個鏡頭,小林在第一次和社長清理完死人後,回家看著餐桌上的肉竟然作嘔,排斥的心理非常明顯,不得不在妻子身上尋求安慰來逐漸平復。但隨著工作的熟絡,尤其是伴隨社長在為逝去的人入殮後,被逝者的家屬深深感激,真摯的表達與鞠躬之後,是小林對這份工作新的認識:入殮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每個人都會有死的一天,而即使是死人也有尊嚴,也應該以最好的面貌離開這個世界,給家人永遠的懷念。
影片對小林這份工作感受的表達,用了大量細節與心理描寫。而最出彩的應該還是導演對場景的刻畫。例如小林在故居中拉起童年的提琴,回憶母親的場景,那溫婉的配樂與暖暖的色彩,讓我也能感到童年的幸福溫馨;在微風輕撫的草原上,背靠巍巍雪山,小林再次拉起提琴,那一刻我真的彷彿與風同在,與琴同在,與小林對生死新的徹悟同在;當小林最後為父親入殮,那塊石頭從父親手中掉落的時,我的感情似乎隨著這石頭中沉甸甸的父愛一下洶湧了——這一幕,影片另一個親情的主題昇華到極致,小林腦海中模糊的父親終於有了一張清晰的臉,那記憶中寡情的父親終於成為自己敬愛的人,我想,觀眾大部份的淚水,都是這一刻隨著石頭一同滑落的吧。
記得上週末剛看完電影,我第一時間把QQ簽名改成「喜歡廣末涼子」。好久不見她在演藝界的出彩,我甚至忘記了初中時代熟悉的那個玉女形象。而今再見,廣末涼子給我不一樣的感覺,她在電影中扮演的小林妻子美香,幾乎成為我印象中最完美的妻子形象:賢淑、禮貌、持家、為丈夫分擔憂愁、時刻保持微笑……幾乎美香的每一個鏡頭都讓我有一種禁不住的喜愛,得妻如此,夫復何求?而這個形像在劇情的一半有了轉折,就是因為美香對小林新工作的不支持——她不想讓孩子在以後因為父親那貼近死人的工作而抬不起頭,甚至於拋下丈夫遠走娘家。終於她以懷孕之身重回丈夫身邊,又在親見小林為澡堂老婆婆潔身入殮後,重新認識了丈夫的工作,重新認識了逝者的尊嚴與情感。這是主題的又一個昇華,愛情的溫馨與偉大在妻子的釋懷中被鑑定,同時人們對死亡也再一次重新認識——澡堂老婆婆的兒子,那個刻意遠離小林的朋友也重新給他深深的敬意。
我覺得影片中最有寓意的情節出現在劇中小林自我感悟的一段對話中。散步到橋上,還不能適應入殮師這份工作的小林看見河裡的魚,拼命的向上游游,然而從上游卻漂來了幾條死去的魚,小林很是感慨:「真是悲哀啊,為了死而努力,終歸一死,不那麼努力也可以啊。」路過的人則說:「是自然定理吧,它們天生就是這樣。」在我的理解,這段情節的表現是影片生死主題的點睛,人不是為死生,但當我們必須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應該作出最後的努力賺回尊嚴,還是放棄尊嚴讓自己即使在死後也為人唏噓?
不禁想起村上春樹一句著名的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份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