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星际迷航/星际迷航11/星际旅行11

7.9 / 620,052人    127分鐘

導演: J.J.亞伯拉罕
編劇: 羅柏托奧契 艾力克斯寇茲曼康特
演員: 克里斯潘恩 艾瑞克巴納 柴克瑞恩杜 賽門佩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囧臉橙

2009-05-19 04:42:35

這一刻 Sheldon淚流滿面


可能是沒有經歷過大航海時代,亞洲國家的文化可能很難真正體會Star Trek中探索宇宙未知的那種激動和樂趣。也許是人們很大程度上將宇宙探索看作是冷戰的副產物,隨著鐵幕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幾個雄心勃勃的宇宙計劃,還有大眾文化對太空的嚮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書店的科幻區貨架上開始爬滿了法師、精靈和魔獸;星球大戰系列甚至被排放到了懷舊區;發狂的電腦網路、肆虐的病毒和微生物成為硬科幻的主角。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伴隨著俄羅斯「暴風雪」號太空梭停機庫的天棚一起坍塌下來的嗎?是伴隨著NASA從一個夢幻般的機構逐漸墮落為軍方的爪牙並且淪落到靠渲染中俄軍事威脅才能從國會要來錢的時候嗎?

人類似乎出奇地滿意於自己的搖籃里。不,也許並不是滿意,因為在Matrix、G病毒的背後,能看到了人類的焦慮和癲狂。

剛才,在IMAX的巨幕下度過的兩個小時,讓我重新找回了這種失落的激動,讓我重新開始意識到星空不是一塊點綴著白點的黑布,而是無盡的空間和可能,是永恆的時間與神秘。

無聲的太空激戰,warp引擎的技術細節,傳送器上要配合「海森堡」補償器使用才會穩定,一群由語言學家攢出來的Klingon文… Star Trek,是這樣一部極力追求幻想的科學正確性的作品。它影響了很多的人,且不說NASA的大部份太空人都聲稱自己是因為ST才選擇了探索星空的職業,就連翻蓋手機的始作俑者的Motorola的設計師都坦言,他們第一款翻蓋手機實際上是受到ST中三錄儀(tricoder)的啟發。
近二十年來硬科幻題材的變化和科幻題材本身的衰落,以及魔幻/奇幻題材的興起。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前沿的焦點由太空探索向生物、IT的轉換;另一方面也可看作隨著冷戰對抗的結束,人們不需要彼此結成國家的形式,利用集體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因此,一條星艦上幾百人,真正有劇情的只有艦橋裡的幾個人。這樣的有點權威主義的組織結構便不如魔法英雄一人扭轉乾坤那麼吸引人。隨著個人主義+自由經濟的興起,艦橋里那些博學多知近乎於科學家+哲學家的主角已經不再受到額外尊敬,他們大多淪為英雄故事中的支撐性人物或者在交給主角某種強力武器後就領了便當,更有甚者如終結者或惡靈古堡里那樣科學家被描繪為人類自我毀滅的編織著,當然更多的是像big bang theory裡的科學家一樣淪為有那麼一點點可愛的笑柄。
在冷戰的時代,無論是東西方的人們,對戰爭的恐懼是生活的主題,同時也將生活變得更簡單。在恐懼之餘,人們也有時間,同時似乎也有意願去想像一個完全平等,消除了戰爭、貧困和疾病的地球。Enterprise艦橋中的亞裔舵手Sulu,俄裔武器官契科夫,非裔女性通訊官Uhura和讓人不得不注意的長耳朵Spock就是那個壓抑的時代人們的美好烏托邦。

而現代的人們,生活在相對稍好的世界裡,大部份人實際上都可以幾乎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但在面對生活的無儘可能和更多的挑戰之餘,幻想出來的卻是對末日殭屍和殺人網路的焦慮,或者完全虛無的奇幻和穿越。看來每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哦耶,狄更斯先生,您一直都是對的。

慨嘆人類丟掉的這個偉大的夢想之餘,也注意到我們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所拋棄的一個個理想。我們心智的成熟背後的代價,看來要遠比我們想像的還大。

仰望星空吧,同學們,至少今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