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物語--Tokyo Story

东京物语/东京故事/TokyoStory

8.2 / 41,056人    136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演員: 笠智眾 東山千榮子 原節子 杉村春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asir

2009-05-26 02:20:18

難得東方韻味—《東京物語》


寫下這篇心得之前猶豫了很久,因為感慨過於深刻讓我害怕文字乏力而不能將其表現,怕自己表述不出那種極為平凡但卻極為震撼的觸動。
上週以來看了不少日本電影,幾乎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黑白電影,由此對日本電影又有了新的認識。說道日本電影人們時常聯繫到自成一家的動漫大師「宮崎駿」、善於搞心理暗示的「恐怖之王」清水崇、以剛自殺的飯島愛為代表的滿足人心理生理需求的 AV 。對日本電影的感覺往往都是異端、邊緣的,因為民族情結,人們也時常戴著一種異樣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誠然,在我感覺日本電影產業似乎在走下坡路越來越庸俗,很少能引起共鳴,但是它在上個世紀所創造出的成就是不能忽視的。看過一些日本電影(不是那些玩意兒),非常細膩,習慣西方的宏大場景、熾熱、激情之後再去看這些,能有一種源於東方文化本身的清新和寧靜。
《東京物語》就是那種既能產生共鳴又引起思考的電影。小津安二郎是位一生只拍一種類型,畫面構圖巧妙,擅長長鏡頭的日本導演。喜歡他那種寧靜中對家庭對社會的思考,既不讓人感覺做作,又沒有平凡中時常會有的空洞,所以在這點上就值得我們去佩服去讚嘆。一對老年夫婦的東京之行充滿了期待而在子女眼中卻成為了負擔,這似乎像極了現在時常發生在我們周圍的某些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了。父母一成不變,而子女的心態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變得浮躁、功利和過於實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導演在探討這種微妙的家庭關係,試圖以一種折衷的態度去解決這種不可以調和的矛盾,因此小津在其中加入了由原節子扮演的紀子:一個熱忱、賢惠的喪夫中年女子。導演極力把她塑造成一個真正純潔的不被世俗所侵擾的人,去展現一種在世俗的汪洋大海中孤島的特立和高尚,通過她去闡述導演的希望。然而導演並沒有以這種常見的正反對照去描述問題。在影片的結尾,平山太太的猝然長逝,之前顯得較為緩和的那種不理解、冷漠在此時顯得十分突出。小津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在那種冷漠的極點他仍然留給觀眾一線希望。仍然是紀子、仍然是那份理解、關心、熱忱,讓這種悽慘的環境溫暖了不少,如救命稻草一般,不僅讓喪妻的周吉欣慰不少,也讓螢幕前的我讚嘆不少。但這還不是畫龍點睛之筆,電影的最後,稍顯疲憊的周吉將妻子的手錶交在了紀子的手中。此刻的紀子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掙扎,此刻導演的意圖昭然若揭。原來紀子也並非完人,她同樣生活在社會上,不同的是她掙紮在生活和愛之間。生活中並非沒有愛,只是現實加載了太多的負擔在愛身上,使它顯得無力和蒼白;然而真正的純真的親情也不得不面對生活的衝擊。大多數人選擇向生活投降;少數人選擇平衡二者的關係;沒有人選擇毫無私情的、絕對真摯的情感。
紀子就是這種生活在平衡中的人,一個人在兩種壓力中生存顯得是如此疲憊,最後是她的眼淚將這種矛盾帶來的痛苦描述的恰到好處,導演的目的也達到了,留下了一個尚不能解決的問題讓我們去思考。
看完之後,我的心長久不能平靜,這部五十多年前的電影提出了一個我們越來越無法解決的困難問題。再向下去思考,這也是一個千百年來無人能完全解決的困惑,現實的生活讓我們更多的去走向無奈的物質世界,似乎情感和愛在此面前是如此的蒼白。
小津是一位出色的導演,電影中的對話、動作都顯得平靜含蓄、慢條斯理。劇情的發展也是娓娓而來;看慣了目前「大片」的快節奏、大量的分鏡頭、絢爛的顏色,再看這個可能都有些著急。固然是當時的科技水平尚且不能達到,但是這種「古舊」或是「落後」讓人感覺很輕盈,很……有一種山間清泉潺潺而來但又能擲地有聲的感覺。
從此喜歡上小津,喜歡他一成不變的長鏡頭。
人是自私的,我們不可能放棄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人也是無私的,從小到大我們都一直被愛包圍。《東京物語》的故事就讓我們在精神的世界裡,久久的思考,面對生活的現實我們需要怎樣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小津的思考過於沉重,但非常真實。他毫不隱晦的將現實展現在我們面前,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平靜的看完這部電影呢?至少我還沒有做到。
所以,自私的我們需要一種平衡,哪怕如紀子一般掙扎,因為那樣值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