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倍晴明

2009-05-30 09:16:30

記憶裡的點滴碎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入殮師》,電影的背景和源頭,我不想過多去糾纏。這個並不受國人待見的民族拍出了幾乎全世界都認同的電影,我想在此套用一位網友的點評:「《入殮師》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絕不僅是因為美國人的獵奇,它和《臥虎藏龍》所標榜的中國神秘主義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質的賣點完全不同。日本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強大到這種地步:不再需要靠異國情調去迎合外國人的獵奇心理了。他們已經能夠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普適價值並給出恰當的解答。」

這部電影算不算的上偉大,是個人見解。但毫無疑問這會是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影片從入殮師這個職業作為故事的切入點,講述了失業大提琴手小林因為誤解了招聘廣告的含義而成了一位入殮師,從一開始的極度不習慣到最後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影片也從小林的角度給了觀眾一個很好的對死亡的詮釋。

以小見大,從小老師就這樣教我們寫作文。可是怎麼去選擇這個小,怎麼去體現這個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寫好一篇以小見大的文章,也不是每個導演都能拍出像《入殮師》這麼優秀的電影。

剪輯,美工,攝影,編劇,音樂……也許這些做的不是最好的,但是那種恰好的配合使得片子要表達的感情能全盤被觀眾接受且為之叫好。
故事很簡單,線路也是單一的,倒是入殮的過程讓人一驚:太優雅了!與其說是對死者,死亡的尊重,不如說是對生命從一而終的尊重。全片的色調也很柔和,讓人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晦澀和陰暗,而是對繼續下去的美好人生的嚮往以及期待。老生常談的「死不是生的結束,而是生的延續。」在片中用很浪漫的方式給表達了出來。影片結束處是早已預料到的甚至有些用爛的情節,但是這就是希望,而《入殮師》本身就是部美好的電影,所以結局這樣當然不必失望。總體來說電影的結構偏向傳統,該煽情的地方依然煽情,不過觀眾買它的帳,叫它的好。因為它難得的不做作,情感自然流露。
說些具體的……
影片中有段小林在山坡上拉大提琴,鏡頭不停的做著切換。有人認為這段有些多餘,我倒是持相反意見。並不想說這段有多麼重要,只是就本片來說這段增添了更多的抒情與平和,也是小林內心情感轉變的很好傳達。
還有小林之前在母親家拉著小時候用的大提琴,思緒回到了過去,不僅為下文做出了鋪墊,更體現了一種人文情懷。
影片結尾,小林為自己的父親入殮,這個可憐的男人,走時只剩一箱遺物,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孤伶伶的,讓人想起了形容枯槁的落葉,而生命賦予他的意義卻遠遠少於一片落葉,安靜到彷彿快被人遺忘,唯有手中乳白色的石頭變成了記憶的源頭。石頭掉落在地,一切的怨恨與不滿頃刻間消散不見,小林原諒了父親,雖是在天人永別時,但卻是男人上路時最好的心靈慰藉,而小林將石頭放在已懷孕的妻子的肚子上,表達了新生,希望,這樣的結局也是意料與情理之中的事。

當然不得不說電影的原聲樂很棒,久石讓用大提琴的沉穩感給觀眾展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面對離別,淡定卻不失悲傷的狀態,同時與本片的基調也十分符合,並且為本片錦上添花。


看過電影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社長和殯葬員老爺爺說的那兩段話,著實說到人心裡去了。

要生存下去就要吃,就有吃;要吃就吃好的,好好吃;可是這一切卻好吃的讓人為難,因為人生中的困難是苦澀的,一個接著一個全叫人為難。但生活還是要繼續,丈夫失去了妻子,子女失去了父母,不論遇到什麼樣傷心欲絕的事,都要活下來,好好活下來。活著本來就是為難的,可是活著更是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不幸與痛苦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於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澡堂大媽被推進焚燒爐中,殯葬員爺爺說,每次將死者送進爐中都會說: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一個做了這麼多年的殯葬員,每天都與死亡打交道,也許他才是真正看清死亡面目的人。這樣的人,我們有理由認為他已經不懼怕死亡。生命的輪迴不袒護任何人,淡然面對或許對任何人都有幫助。至於「死是一扇大門……」之類的有明顯安撫性的話,從老爺爺口中說出也是劇情需要,合情合理。只不過又有多少人能正視這扇門,有多少人能夠在殯儀館對著已逝去的親人說出「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這樣的話呢?恐怕此時早已泣不成聲了。

看完電影,突然真切的開始懷疑「感同身受」這個詞語。我必須承認「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就對這部電影的感情而言,大致上基本只能分成兩類,一類是未經歷過失去至親之人的人對生活,生死的人之於感悟,另一類則是在失去至親至愛之人之後,由於本片所引起的觸及自身經歷的情感。看電影之前,我便下了電影原聲樂和影評,提前看到了殯葬員爺爺說的話,那個瞬間,莫名的被壓抑在內心的情感所觸動,無法控制的開始抽氣。說不清是何種理解,何種情感,只知道當我開口對這虛無的空氣說出這句話時,我便會忍不住哭。
腦中是不斷回閃出爺爺去世時的各種情形,無順序的。畫面像是要把記憶硬生生的撤碎,然後撒在新的各個角落,讓自己永遠都承受著這種細小卻真實的悲傷。當我真正見到這部電影后,我知道它對於我,或者說與我一樣失去過至親的人的人來說,是絕對具有不平常的意義的。我們看到自己的親人躺在那永遠冰冷的棺木里,面無表情,可我們知道他們依然是自己最親的人。然後入殮,然後道別。我們也知道沒有像小林那樣的入殮師為親人入殮,也沒有像殯葬爺爺那樣的人在最後對自己的親人細細道出如此親切的話語。人就這樣走了,想掙扎也無濟於事。這樣的感情說不出,也說不清,唯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有此情懷。
所以不要說「感同身受」,未經歷過的人是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那時會出現怎麼樣的情緒:冷靜,木訥,激動,絕望,無理智,無判斷力……

說不下去了的,就此打住。
總而言之,電影還是帶給我們很美好的東西,而電影本身就是很美好的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