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紅玫瑰白玫瑰--Red Rose White Rose

红玫瑰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RedRoseWhiteRose

7 / 308人    110分鐘

導演: 關錦鵬
編劇: 林奕華 張愛玲
演員: 陳沖 葉玉卿 趙文瑄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拉丁

2009-05-31 08:29:10

背後的故事


我自知這篇影評寫不出什麼東西。不過是情人與妻子的關係,不過是蚊子血與飯粒的問題,之後在中間插入一個柳下惠一樣的振保。該揭示該探討該無奈該遺憾的愛玲已經在小說中講盡了——連電影都是受慧於愛玲的的聰慧與刻薄,更何況我的短評呢?

    然而又為什麼要提筆呢?我並不如愛玲一般敏銳與無情,也無意對愛玲的感慨說兩句什麼,要說也輪不到我——那麼多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排著隊等著發論文,那裡面不知會有多少或精闢或無用的觀點,所以也不需要我再跟著湊個愚蠢的份子。只是看過電影,還是覺得有些東西需要記錄的——關於電影背後的小說,以及小說背後的人物。有些奇怪的是,從片子的背後我看到的並非一個振保或者兩朵玫瑰,卻是一個伏案寫作的愛玲。她在創設這些人物時會是怎樣一種狀態呢?胡適之先生說,做學問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如就大膽地假設一下吧。

    先說振保。他無疑是個偽裝的柳下惠,有著男人們都有的慾望,卻苦於社會的眼光,也許還有道德的譴責。但若僅僅這樣講,這個人便也無趣了。他需要做的也不過是墨守成規或者不管不顧,下場無非是終身壓抑或者身敗名裂——這樣的故事無論放到何時都會顯得俗不可耐。然而愛玲偏偏不要這樣,她要振保變得可愛,於是她說:「第二天起床,振保改過自新,又變了個好人。」電影把它寫在兩段故事的結尾,顯然明白了愛玲的這個意圖。如果振保終日將自己折磨於「愛或不愛」,「責任或自由」,「眾人的眼光」這一類不倫不類的話題當中,他便只能是個二流貨色。然而他偏偏「又變了個好人」,這聽起來便順理成章了。他並非遲鈍也並非無可奈何,他是徹頭徹尾的「改過自新」了——誰又會把露水的熱情記得太久呢?經歷的時候落兩滴淚已經是不錯了。這樣一來振保在車上的落淚就顯得有些煽情了。他應當寒暄,談笑,然後回家躺在白玫瑰的身邊莫名其妙——畢竟他已經不是小男孩了。經過紅白二人,如若還能夠對生活心存感情,那便有些奇怪了。從這裡看,愛玲對振保還是有一些感情的,甚至不惜在這樣的細節上留下活扣。這時的愛玲,大概仍然是有著絲絲縷縷的柔軟情絲在的吧。

    之後是紅、白二人。在這一點上,電影的演員選擇很有意思。陳衝來演嬌蕊,而用葉玉卿來演煙鸝,這多少讓我有些失望。然而失望之後我又想起,若是單看小說,嬌蕊和煙鸝又是怎樣的形象呢?此二人最難理解之處即在愛玲的兩個比喻——硃砂痣與飯粒,抑或蚊子血與白月光。細細品來,似乎陳沖的紅玫瑰缺了一點點潑辣,而葉玉卿的白玫瑰則又多了一絲絲怨懟。那紅玫瑰本該是天真的,因著天真帶上一點任性,看上去就該似潑辣;而那白玫瑰則本無心記,只因振保的喜怒無常才會飽嘗了不合時宜的無奈,所以那陰冷的怨懟是談不上的。這倒並非說小說中的紅玫瑰熱情灼人而白玫瑰恬淡賢淑,相反愛玲的敘述是有些陰森的。只是陳沖恰恰多了那一點矜持而葉玉卿則剛好少了那一縷天真。大概愛玲在描著這兩朵玫瑰的時候,想著的是一種單純的圓滑吧——畢竟她們並非從一生下來就有著那些女人的本事。那些都是男人教會的,所以會有著灰塵的顏色,也算是滄桑了。

    最後要說一下的是,振保的心裡其實一直住著一個叫做「玫瑰」的女子。在電影中,此女子的形象——尤其是側臉——像極了張愛玲。也許導演認為這篇小說作者有著某種暗示?不知道1994年的時候愛玲的傳記是否如今日一般氾濫,但是《小團圓》指定是沒有出版的。所以不妨留下一些想像的空間,就當作我們不了解愛玲的身世吧——其實這種自欺,有時候也挺有趣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