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8,86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qua_sylvia

2009-06-02 16:04:48

輕、重與「非如此不可」


    早上又是不到五點起來的,我一直把它稱作「清晨失眠症」,對於此我也曾自豪過,看過一篇文章說是凡是那些睡眠少的人都具有「柴契爾基因」,他們有的每天睡2小時就足夠了。睡眠少,精神照樣的好,絲毫不影響白天的生活而且不用睡午覺,我就是這樣,可以對睡眠不屑,但照了鏡子,不得不對歲月低頭。兩朵烏雲在眼睛的下面,不影響精神但影響皮膚,現在他們就像兩個印章隨時告訴我「沒有休息好吧,不要讓我們的暫住證換成永久居民證」。
    曾經很輕的歲月如今變重了,我不得不打算今晚提前入睡。

    刷牙時來到曬台上,看著天空的那一小塊淡雲,想想著要是在貴陽此時的藍天應該更加漂亮。再把視線向前移,擋住了,被那個灰不溜秋的高層建築。像個笨拙怪物般矗在那兒,就差來個奧特曼。風水學中講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恐怕現在難以在城市找到。就拿眼前的那幾棟大樓來說,那麼密那麼高,恐怕連人的靈魂也被擠得渺小了。嚮往鄉間的生活嗎?我問自己。不,我羨慕那鄉間人們的閒雲野鶴,但我不願成為那樣。在這裡,或是在一個更繁華的城市是我的「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
     我的生活有太多「非如此不可」,生活對我來說是重的。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之前看了三分之二就擱淺了。前天看了電影版的《布拉格之戀》,昨天一口氣把這本書重新看一遍。電影把書簡化了,減少了些哲學的味道,突出主要的兩個人物(書中的主角是4個人),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樣——《布拉格之戀》更唯美更引發人們的遐想。導演很會選演員,托馬斯(丹尼爾 戴 劉易斯 飾)比我想想中更加俊酷,特蕾莎(朱麗葉 比諾 飾)比我想想中更純真。

      情節不再多提,書中的一些片段我仍然沒有弄明白,相信10年再次翻閱時我能看到更「重」的味道。

非如此不可
    「做的是自己完全不在乎的事,真美。從事的不是內心的『非如此不可』」
    「在這之前,他還從來沒有感受過不在乎帶來的快樂,職業的『非如此不可』,就像吸血鬼一樣吸他的血」
    「就像過不完的節,很開心,真是給他放了大假。」(托馬斯從外科醫生到擦玻璃的打工者)

第一句和第三句,我沒有勇氣去嘗試,正如書中說「要推開那試圖壓到他身上的沉重責任,推開那『非如此不可』,除了採取這突然且不合常理的舉動,還會有什麼呢?」 我是昆德拉筆下的「媚俗」(媚俗是"存在"又一可能性),會用大眾的眼光審視自己,有第二滴眼淚「看到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跟著全人類一起被感動,真美啊!」,對糞便也是絕對否定。社會化的人都有著昆式媚俗,媚俗讓自己遵循著『非如此不可』,至今還沒有體會到做自己完全不在乎的事情是美好的,我總是在做自己在乎的事情。

第二句和第三句,可以用在感情上,當放棄了「非如此不可」,吸血鬼在離開之前還會贈你翅膀,感受輕的自由。雖然這種自由不是每時每刻,畢竟沒有引力的生活過得不踏實,但總比讓自己的血液乾涸掉好。

結局
    托馬斯和特蕾莎過了幾年鄉下的田園生活,死於車禍,想必和卡列寧一樣微笑著死去。圓滿的以死為結局的故事。他們最後的幸福讓人羨慕,但不讓「媚俗」的人嚮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