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二十四城記--24 City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

0 / 0人    112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翟永明
演員: 呂麗萍 陳沖 趙濤 陳建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紅房子畫家

2009-06-04 03:25:09

《二十四城記》:作為藝術家的賈樟柯


    我是帶著期許看《二十四城記》的。在看《無用》的時候,我認為賈樟柯在處理擺拍和紀實拍攝時出現了技術問題,這自然激發了我看《二十四城記》的興趣。因為我得知,作為紀錄片的《二十四城記》,卻啟用了陳沖、呂麗萍、趙濤等演員,賈樟柯在《二十四城記》中如何為虛構部份找到著力點,就成了我樂於了解的問題。(如果有興趣詳見這裡http://www.douban.com/review/1937980/)
    可事實證明,我為自己找的這個看點並沒有找到點子上。從感性的觀感角度看,《二十四城記》的表演部份並沒有給觀眾帶來多少不適感,它的表演部份似乎天然就不存在《無用》里存在過的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二。首先這些部份都採用了知名演員,因此觀眾可以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表演的開始,當然這一條在外國觀眾那裡並不起作用。第二、也是關鍵的一點,《二十四城記》裡的表演部份只是對消逝的歷史的重現,而《無用》裡的擺拍卻更多地帶有導演的情感抒發,因此《二十四城記》不存在感情著力點的問題。在《二十四城記》里,我們無需去追問陳沖等人的講述是否確有其事,我反而傾向於認為這些回憶中有不少編劇成份,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比較戲劇化。我覺得賈樟柯本來就更多地在採用故事片的手法,導演的用意就是如此(回想一下可以發現,真實的訪談部份在電影中占的比重是比較少的,而電影中的非訪談部份,則既可以看作紀實鏡頭,也可以看作故事的一部份)。比較真實訪談與演員談話,我認為演員表演遠不及真實訪談生動具體,只有陳沖的那一段更像真的,這也許是因為表演的風格正好暗合了上海人性格中某些浮誇的成份。
    那麼問題出現了,如果賈樟柯本來就更多地採用了故事片的手法,那麼這部電影又為什麼非要以紀錄片的形式出現呢?結合我之前看過的賈氏的訪談、講座,我的判斷是這樣的:對藝術家而言,現實並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那些想像的,高於現實,而又與現實緊密相連的東西,才天生是藝術家的領地。而真實(或曰紀實)就是維繫想像與現實,賦予想像生命、釐清現實脈絡的那根細線。賈樟柯力圖摒棄故事片的模式,正是為了更多地追尋那些高於現實的部份。在故事片中,導演會把很多精力放在鋪陳情節,烘托背景上,可這些並不是一個勇於探索的導演最為傾心的部份。對於《二十四城記》而言,紀錄片的形式就是那根天然的細線。從這個角度看,賈樟柯的努力稱得上是成功。
    有評論認為賈樟柯對於三線建設這段歷史的觀察是流於表面的,這完全可以理解。作為一個外來者,賈樟柯顯然不可能像《小武》或者《站台》那樣為觀眾呈現出如此之多的個人生命體驗。在故鄉三部曲之後,為賈樟柯所越來越多地關注的是中國的當下現實。在《二十四城記》中,賈樟柯的真正焦點並非三線建設歷史,而是歷史與現實的重疊,並由此將觀眾引入微妙的思考。在這個角度之下,我們可以找到非常之多的意象:穿著古裝,走在現代大街上的陳沖;即將被改造為「二十四城」的420廠燈光球場;作為演員的陳沖和顧敏華(陳沖扮演的角色)的故事中的陳沖…同時,賈樟柯在處理電影配樂時採用了這樣一種方式,即一首流行歌曲在訪談中被提到,然後在下一個鏡頭裡成為電影配樂。當然,這部電影也遠非完美,當賈樟柯選擇了這種形式,其實同時也決定了《二十四城記》感染力的不足。


    最後八卦幾句:看到最後一段時,我已經沒有辦法客觀地看待這部電影了,每次看到趙濤我就想笑——因為我發現在此之前我還從來沒看見過一個漂亮的趙濤,映象里每次賈導都把人家打扮得灰頭土臉的。而且,這次趙mm演的不像是一個消費主義的時尚女魔頭,倒有點像一個顧影自憐的小文青。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