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撒旦的菸灰缸

2009-06-06 08:17:18

《死亡詩社》——關於"Carpe diem"的一點想法


死亡詩社》,很久以前已經如雷貫耳的一部影片。我記得在讀本科的時候專門在電驢上下載過這部片子,然後在硬里躺了不知道多久後,又莫名的消失了,也許是因為早已耳聞這是一部比較「傷」的電影吧,而那個時候又不怎麼憂愁,所以一直沒有看。很幸運,在充斥著流水線電影的校內BT上,又下到了這部電影。

      老實說,這確實是一部能對年輕人產生巨大衝擊和共鳴的影片,如果我早一兩年看這部電影,一定會狂躁激進一段時間的,難怪它會被很多人捧為電影中的「青春聖典」。

     劇情不想複述,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片子來看。想談談基廷老師啟迪學生的思想核心——"Carpe diem"。

    "Carpe diem",源自拉丁語,在google上搜索,中文結果中大多將其翻譯為」及時行樂「,下了幾個版本的字幕也都是這樣翻譯的。但個人認為,就本片的主題來看,翻譯成」及時行樂「顯然是不準確的。基廷最初引出這個詞的時候是對學生這樣說的:"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把握美好時光,讓生命與眾不同。」我覺得這才是基廷思想核心最準確的表達:抓住你的時間,做你真心想要去做的事情,青春短暫,不要讓歲月蹉跎了你的理想。這是多麼光明而積極了倡導,而「及時行樂」,總給我一種放縱、消極的感覺,感覺在鼓動你揮霍青春,青春有保存期限,不用就會爛掉,一種絲毫看不到未來的絕望,這倒是很適合對查理(努安達)進行描述。但總的來說,和影片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對於影片的幾個主人公,我想,基廷和尼爾是真正的」詩人「、」浪漫主義者「。而其他人,都是「凡人」,即使像托德那樣有詩歌天賦的年輕人,因為他的性格太堅韌了,更適合去承受現實中的痛苦。 而「努安達」呢?很有詩人的潛質,不過他走了與基廷和尼爾不同的道路。

    當校長接受英文課之後,他問學生基廷老師講課的進度,學生回答說講了一些浪漫主義的詩歌,校長繼續問,那現實主義的呢?學生回答,沒有講過。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基廷的純粹的浪漫主義情懷。而影片對基廷從畢業之後到回來任教之間的生活幾乎隻字未提,也從一個側面將基廷從紛繁現實生活中剝離出來。只有那一張擺在基廷書桌上的照片,讓人隱約感到了一些憂感,也許基廷在現實中的經歷並沒有詩歌中那樣浪漫。人生於世,誰又能真正脫離現實呢?越是偉大的詩人、藝術家,越是孤獨的,因為世上像他們一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像梵谷,莫扎特這種天才,註定只屬於天上,難於在污濁地面生存。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作為一個讀了5年工科的人,聽到上面這段話,實在有些感慨,的確,對於我來說,已經習慣以一種規律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問題了,任何事情在我看來都是可以用某種理論去分析、解釋的,激情與浪漫也與我漸行漸遠了。隨著年齡的增大,做事情越來越謹慎,考慮的越來越多,"Carpe diem"已經不是我要追求的東西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同時,還要去做那些你應該去做的事情,還有一些你必需去做的事情,不管你是否喜歡是否願意,因為那是你的責任。

     看來我真是老了,踩在青春的尾巴上看了這部「青春的祭奠」,很平靜,沒有了當年看《海上鋼琴師》時的唏噓和感慨,也沒有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時的燥熱與激動,一切都很平靜,很自然,就像我現在的生活一樣。

     最後,死亡詩社的開篇詩,梭羅的《瓦爾登湖》: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