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skc

2009-06-06 09:40:43

All you need is love


-她為人如何?
-她很好。
……
-她能令你笑嗎?
-噢,我們經常大笑的。
-和你一樣聰明?
-是啊,肯定是的。
-她抓住你了?
-是的,她真的做到了。
……
-我想你真的該住手了。

如果不是因為談論對像是個女人,這段閨蜜對話可說是稀鬆平常。可即使對象就是蕾絲邊,這部電影仍然讓人感覺稀鬆平常。

《親親傑西卡》就是這樣一部平淡的電影。

平淡對一部電影來說不是褒義詞,一部好的電影必須在120分鐘內給觀眾以觀影的愉悅。然而事物是辯證的,當涉及到一個觀眾已經懷著強烈心理預期的題材--同性戀時,歸於平淡,恰恰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

平淡首先在於故事的主角沒有定位在那此邊緣人群上。無論是《春光乍泄》中居住在地球另一端的張國榮和梁朝偉,還是《藍宇》中貧窮無奈的大學生劉燁,抑或者是美國西部大山中騎馬馳騁的希斯萊傑,同性戀題材一旦進入成人世界,角色們總是會帶人走入另一個國度。大師級導演的精湛功力固然能讓故事動人,可是對於廣大的普通觀眾來說,畢竟是需要想像力的一件事。

《親》卻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因為它的主角傑西卡是個十足的生活化人物。年近三十,沒有男朋友,閨蜜懷了生孕,哥哥快要結婚了,媽媽奶奶催著,頻繁地相親經歷著「喜歡的人不出現,出現的人不喜歡」,事實上如果後來沒有海倫的出現,片子換個經濟適用型帥哥出場,再把片名改成《大齡文藝女青年日記》,說不定會有更多的人心有慼慼。不過那樣,就真的平淡了。

事實上故事的與眾不同,正是影片前二十分鐘奠定的基礎。傑西卡也罷,海倫也罷,一開始並不是蕾絲邊。眾多同志電影中主人公從設定開始就是同性戀,主角的性格特徵往往都要為「同性戀」這一題材服務,甚至於情節中也不能擺脫這一議題,畢竟在這些影片中同性戀是邊緣地帶,同性戀者是邊緣人物,要突出一個「戀」字,就註定了角色的經歷必需要有戲劇性。和快樂經常遭遇「笑點很奇怪」的尷尬不同,悲傷是人類最共通的情感,於是乎大半的同志電影拍出來都是悲劇,這也是一般得有一個人為了情節犧牲掉的原因,《斷背山》中如果傑克不意外身死,完全就不會有後來擁抱襯衫的經典一幕。

《親》的平淡卻使它擺脫了同志電影灰色哀傷的基調,完全是一出輕喜劇展示在觀眾面前。在這裡,同性戀不再作為類型題材需要角色為之服務,反倒情節的推動讓同性戀成為了傑西卡和海倫的一段自然經歷,稀鬆平常到如同愛上一個普通人。

然而平淡是否就全無內涵?顯然不是這樣。

《親》由於它獨特的講述方式,剖析了同志電影最想要闡述的隱秘議題:同性戀是一種生理需要還是情感需要?前面已經說過了,大多數的影片中同性戀者是個預設,所以必須讓他們(她們)的情感經歷閃光,這等於是認同了同性戀首先是一種性傾向,而後產生偉大的情感。這些影片,讓觀眾產生一種曠世奇戀的感覺,繼而產生的寬容心態其實並不來源於認同感,而是憐憫。

傑西卡和海倫正是這一議題的兩個選項。傑西卡是因為和各色男人相親屢屢受挫而和海倫相遇,海倫則是因為性生活的乏味聽從朋友建議嘗試同性之愛。很明顯,前者代表了情感需要,而後者則是生理需要。傑西卡與海倫關係的發展中可以看出,導演傾向於情感的需要,傑西卡一直經歷著的是情感上的變化,性對於她來說並非第一需要,即使千鈞一髮也能踩下剎車,性被她視為和伴侶的關係的昇華,這完全取決於傑西卡的感情態度,而不在於對象的性別。反觀海倫卻一直經歷著她所謂的sex ugly,與傑西卡之間她始終是那個積極主動的,然而卻時常受制傑西卡,某種程度上,這隱喻了情感可以節制慾望。

作為片名主角,傑西卡的情感經歷是表現的主要面,在她的周圍有家人,有閨蜜,有前男友感人肺腑的一番表白,這樣的角色拋開同性戀的標籤,真實地存在於觀眾生活中,導演費心營造的情感認同其實已經有了答案。故事的結局揭示出的選項可以說是一清二楚,傑西卡和海倫的戀情得到了家人朋友的祝福,前男友收了好人卡,一切預示著會有個Happy ending,然而二人不同的需要終於導致二人分手,傑西卡愛的是那個知已般的海倫,海倫企盼的卻是一個能滿足sex ugly的伴侶。同性戀情在這裡回歸了普通的情感,不再是曠世奇戀,它有宿命的初遇,有波折的過程,也有逼於現實的放手。在結尾,導演甚至看起來無甚必要地安排前男友喬什再出現,這個情節不僅僅是在暗示傑西卡和喬什的另一段可能,同時也是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的共同本質是「戀」,也即情感才是第一位的需要。

看完《親》,不由得就想起披頭士的那首著名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雖然是蕾絲邊的故事,但對於現實中那些不知所愛的人卻是不錯的教益。為人好嗎?令你開懷大笑嗎?和你一樣聰明嗎?抓住你了嗎?

如此,還有什麼需要呢?畢竟,Love is all you need。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