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
2009-06-06 10:38:38
不論什麼戰爭,都是戰爭贏了!
前文之述備矣,不想多談。
以更廣闊的胸懷來看,這是部優秀的影片,源於它的細膩。
有的朋友說,作者對戰爭沒有正視,一直在反應日本百姓如何的受苦,沒有顧及到其他受害國人民的感受。
其實,個人覺得以平民的視角觀察戰爭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視角,在戰爭中沒有單純的東西,比如美國的參戰,他伸張了正義,但他之前沒有,他選擇了一個對他來說利益最大化的時機,損失最小,利益最大,達到帕累托最優選擇。他解救了世界的時候(姑且這麼說),也是他發達的時候。
美國對日本東京的轟炸完全是報復性的,為了珍珠港的恥辱,也談不上什麼正義。
這裡不是給日本軍國主義昭雪,當然一定不會,只是想更純粹的看待一些問題,單純一點更容易找到答案。
其實在片中我倒是看到了一些作者對戰爭的思考。片子裡看不到什麼主義,也沒有意識形態的灌輸,在平淡中流露的真情實感才是片子的亮點。也正是這些情感的流露,讓人們看到了普通日本人戰時的生活狀態。
有這樣幾點讓我印象深刻。片子裡兄妹的情意自不必說,是片子的最大塊內容。我要談的都是些小細節。
一是阿姨的冷漠。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姐妹,對這兩個孤兒竟是如此的冷漠,而不像我們常看到宣揚的日本人是如何的團結互助,我相信這樣的表達有它的真實性。把兩個孩子推向死亡的不是戰爭,而是人情的冷漠。但人情為何如此冷漠,源於資源的匱乏和人的自私本性。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物資匱乏。匱乏的原因來自於戰爭。但是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孩子從娘胎里就知道競爭,就充滿了危機感。物資匱乏也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如果日子過得很充沛,也就沒必要出去爭搶了。這就好像在說,匱乏讓國家選擇戰爭,而戰爭讓人民無比的匱乏,而家庭的匱乏又引起了家庭裡的戰爭,讓人走向不歸路。
第二個細節是哥哥對父親的感情。兄妹倆與母親的感情表現得已經很多了,對父親的形象卻構建的不像個人。說不像個人是說在人格的塑造上沒有像人一樣對待。回憶一下,每每想到父親就是身著軍裝不苟言笑的樣子,似乎整部電影下來也沒說過一句話。哥哥想起他的形象竟是海軍軍艦的閱兵式,而在知道戰敗後,哥哥看的是父親的照片,並且說父親不行。個人認為父親的形像在片中,在哥哥腦海里,其實就是軍隊,就是國家,這樣的對位已經很明顯了。但是哥哥對他的父親其實是很不了解的,他不知道父親的工作情況,不知道父親在哪裡,是死是活。就好像國民不知道國家的命運會怎樣,戰爭的結局究竟會如何。再加上民眾無所謂的態度,可以看出這並不是一場得民心的戰爭,這是一場國家的戰爭,天皇的戰爭,老百姓也只是任人魚肉而已。
戰爭,說起來是那樣的宏大,卻又如此的幼稚!
最後一點留意到戰後一段時間,儘管不長,但生活很快恢復了。人們穿上華麗的衣服,繼續享受生活,追求娛樂。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烙下戰爭的疤痕,一切就像流水一樣過去了。這才是最可怕的,比戰爭本身還可怕。沒有反省就一定會再走錯路,平靜的繁華下又埋下多少戰爭的種子?
當我們為結尾兄妹靈魂平靜的相擁唏噓不已的同時,是否為遠方高樓林立的鱗次櫛比而憂心忡忡呢?
所有的戰爭都沒有贏家,贏的只有戰爭本身。
既然如此,我們也許更應該拋開我們的狹隘,拋開我們的仇恨,擦乾眼淚大步向前。甚至更要學習戰後的日本是如何的重教育、興工業讓國家迅速的崛起。
正在飛速發展的祖國可能早已經這樣做了,也許很多人更是對民族情感嗤之以鼻而轉向更加實惠的人民幣和美元。但是,請永遠不要忘記那點點發光的螢火蟲,也許那光芒微弱的讓人視而不見,但它足夠讓你在漆黑的夜裡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