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qk
2009-06-06 21:17:33
隱藏在《博2》裡的語言
上週看《星際迷航》時,預告片中的《博物館奇妙夜2》(《博2》)著實很逗樂,搞得週末第一晚晚(用我女兒的話,就是精彩週末夜),女兒早早吃飯,急急趕往影院。
很巧週四晚,看過何炅主持,北影教授等參加關於《博2》的影評,有歷史主義的,有女權主義的,有現實主義的...。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視角不同,看到的東西總是不同,借用一句話:同樣一件事,可以引發千差萬別的觀點。因此也就養成了我關於任何事物一般情況不受別人引導的思維模式。所以這裡也就沒怎麼把這些影評太當一回事了。
誠然,從歷史視角、女權視角、現實視角看《博2》,都很有意思。諸如歷史上的古埃及法老的邪惡軸心組織以及死靈魂軍隊,註定在林肯的「秋波」和大巴掌之下如秋風落葉般飄零;「從不迷路」、強吻帥哥的女性飛行員,最能宣揚女權主義了,回歸到現實,卻又「總是迷路」,還得帥哥引導。呵,女權麼,想想可以,現實還是現實。
從政治看《博2》,美國似乎真的太狂妄了,俄,法,還有象徵義大利的黑手黨,一切都不在話下,只有林肯是偉大的(確實他也偉大,《獨立宣言》引領進偉大的時代)。《博2》中的小矮子拿破崙是那麼的猥瑣,伊凡雷帝是那麼的邋遢,古埃及法老更是語言不清,思維混亂,只能糾纏在「劃線、過界」之類的混亂事件中。美國在此向世界宣告:只有我們美國,有正義,即使伊斯蘭與歐洲結盟,美國也必將勝利。不過,影片中選取的伊凡雷帝還好不是彼得大帝,否則想來缺少幽默感的俄羅斯觀眾多少還是要生氣的;至於拿破崙,幽默隨性的法國人相信是不太會計較的,更何況對於拿破崙本來就褒貶不一,不知道換成了戴高樂將軍或者路易十五會怎樣。埃及法老,本來就是邪惡軸心組織的核心,把他扔進地獄,永世不得超生,這本來就是美國一直想做的事情,現在還是一如既往。
從倫理上看,《博2》瀰漫著深深的懷舊情緒,這是一種鄉思的情緒,是對技術社會的一種失落情緒。當面對高科技展示技術的引進,館長一臉的無奈,滿口的牢騷。男主角由於懷念當警衛時結識的朋友,也為了拯救朋友們免遭永埋地下之害,毅然奮勇拯救,最後賣掉事業,捐贈博物館,提出條件,博物館恢復原狀,也只為了那一段曾經的警衛好時光。
從價值取向上看,《博2》是典型的美國風格片,「我們是美國人,只做不想,從不計劃」,「先做再想,屢試不爽」,「狂野、自由」,「幸福的關鍵是做你愛做的事,愛你想愛的人」,等等這些美國式口號充斥著整部影片,並希望隨著爆米花帶到世界的角角落落。這種價值取向充分展示了美國人對冒險、機會的偏愛,還有那小牛仔,快被沙子淹死時也絕不氣餒,體現了那種努力頑強的精神,馬上就讓我想到了小布希那麼一條路走到黑的伊拉克軍事行動。當然,對於冒險、機會、進取的一些困難,還好還有些修正措施,蓋瑞有林肯幫忙。小布希完成了冒險,將有歐巴馬收拾殘局,老小布希之間有了柯林頓的修正。所以從大道上說,無論如何還是逃不了中國的道家思想:平衡,轉圜。
從教育上看,任何媒體都具有教育意義(S老師語)。不例外,《博2》具有強大的教育意義,尤其是對兒童們,面對熟悉的海洋生物水母等,森林動物猴子等,歷史人物法老等,實在搶孩子們眼球,一片伴隨著爆米花的歡樂聲中,孩子們自然接受了上述思想。
因此,從美國出發,這部電影應當還算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