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

黑鹰坠落/黑鹰降落/黑鹰计划

7.7 / 423,245人    144分鐘 | Germany:142分鐘 | USA:152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雷利史考特
編劇: Mark Bowden (Ⅱ)
演員: 喬許哈納特 艾瑞克巴納 湯姆賽斯摩 傑森艾塞克 伊旺麥奎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今日

2009-06-08 01:14:00

《黑鷹墜落》作為國家符號



  據說,這是一個美軍失利的真實案例。
  在男人們看來,《黑鷹墜落》無疑是一部大男人的猛戲,過癮得要命;不過,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一個大美國主義的典型象徵。


  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1993年10月3日,一支由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和遊騎兵特種部隊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受命深入政局動盪的摩加迪沙完成雙重使命,為當地百姓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順便也捉拿索馬利亞軍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不過,美軍意外陷入重重圍殲,貓捉老鼠變成老鼠吃貓,原本計劃30分鐘完成的行動變成了15小時漫長殘酷的自我解救。
  像大多數好萊塢大片所用的伎倆一樣,《黑鷹墜落》一開始就遵循「五分鐘定律」,用幾串字幕和影像三下五除二地點明了故事矛盾與人物任務,令人想像可能的一場惡戰,觀眾也就沒有理由捨得在第六分鐘抬起屁股離開電影院。
  如此,本片故事就這樣在一開頭即被置入「國家行動」的意識形態中。於是,我們從一系列影像中讀到事關美利堅形象的「國家符號」:
  行動理念。影片告訴我們說,這次行動的目標是捉拿兩名軍政府高官,因為他們以平民與飢餓為武器,搶奪UN援助的糧食。換言之,美軍行動是為了向內戰中的索馬利亞付出人道主義援助,因為後者在他們看來正在進行種族屠殺。可是,正如索馬利亞民兵對所擒得的黑鷹駕駛員所說,這裡不是美國,「這是我們的戰爭。」誰人道誰不人道,並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
  另一個重要理念,導演多次通過台詞不避嫌疑地明示,那就是我們熟悉的「Leave No Man Behind」的座右銘。事實上,《黑鷹墜落》的多種海報都引用了這句話,全片主要內容就是拯救失敗的部隊,至少有一大半的時間都用這一理念的形象轉花上。
  武器裝備。和索馬利亞武裝民兵最多使用火箭彈相比,行動中的每一個美國大兵都是武裝到了牙齒,從悍馬車隊到黑鷹運輸機、武裝直升機,從種類繁多的高級步槍、防彈衣到護目鏡、夜視鏡,以及雨點般下落的彈殼,全片簡直就是一部美軍武器的宣傳片;他們甚至可以在陣地上煮咖啡,這就是高科技武裝起來的屠宰流水線。
  影片中有幾段這樣的鏡頭,一支直升機隊逡巡在索馬利亞海岸線,手持武器的大兵們不由得對眼底下遼闊的碧海白沙大加讚嘆,這一場景就像美國海岸警衛隊巡視在他們的加州海岸那樣,他們似乎總是可以像進出自家菜園子那樣自由出入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地,這就是美國「世界警察」全球維和的模樣。
  美國大兵。顯然,人,才是理念、價值和形象的實踐者。在《黑鷹墜落》中,通過大量的影像、語言、特寫鏡頭等刻畫了美國大兵有個性、堅毅敢擔當的鮮明群像,包括個人英雄主義。影片結束時,年輕的行動組長面對同伴的遺體說:「沒有人想當英雄,時勢造英雄」,說到底,原來還是國家英雄主義啊――在好萊塢電影中,美國人不僅可以抵制諸如「天煞」、火山暴發、十級地震,也足以拯救任何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國家和人們。這就是美國的國家價值?
  在影片結尾,這一國家形象到達高潮。當這支殘兵敗將終於長跑進入安全地帶,導演安排了一個長長的極富象徵性的遠焦慢鏡頭:晨霧中,和著悽美悲壯的配樂,幾個孩子笑著,拍著手,歡迎和引領大兵們的到來,更多平民在夾道鼓掌歡迎……狼狽得如此唯美,這就叫做雖敗猶榮,這就是這部影片所嘮叨的「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悲劇的憂鬱」(本片15首配樂之一)。

  相反,為了凸現高大、正面的美國國家形象,導演從各個角度對索馬利亞武裝民兵、百姓進行了別樣的反差處理。
  非理性敵意。倖存的黑鷹隊員被拋棄在索馬利亞的黑夜中,沉沉的黑夜和那些黑人民兵一樣,對這隊彷彿風雨孤舟的美軍意味著滅頂之災。對這個對美國人充滿敵意的城市,影片動用了大量的元素,例如,殘垣斷壁的水泥叢林、全民皆兵如螞蟻聚合的黑人、叼著雪茄不知好歹的土匪式頭領,以及無數凶神惡煞般的臉龐……他們沒有軍魂,你看到的只是野蠻、憤怒、嗜血和不可理喻的一群。
  多種降格處理。在《黑鷹墜落》中,本應對等的索馬利亞軍方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他們只是一群兇狠的烏合之眾,不僅無名無姓,更沒有個性,也極少給出特寫鏡頭。他們被打死的時候,總是給出概括的遠景,一閃而過,感覺「死傷一片」;相反,當美國大兵死傷時,總是不惜留出足夠的時間和多種景別,以詳細呈現他們的勇敢和兄弟情誼。於是,索馬利亞民兵被打死叫做命賤如螻蟻,而大兵犧牲時卻令人感容。
  很遺憾,我們沒有在《黑鷹墜落》中看到應有的中立視角,也就決定了本片在高明地high出了戰爭令人窒息的殘酷和噩夢之外,並非一部願意深刻嚴肅地反思戰爭的電影。如果說還有思考,是在影片快結束時大兵的一句台詞,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兄弟而戰」。可是,誰讓你的兄弟去屠宰別人的兄弟呢?說到底,無論是美國大兵還是艾迪德手下的民兵,最後都是國家利益之戰的炮灰。
  有史料說黑鷹行動中雙方傷亡對比很大:美軍傷亡不到100人,而索馬利亞方死傷過千人。如此,黑亮的飛鷹直升機再怎麼漂亮,也只是一架殺人的機器。


  事實上,《黑鷹墜落》只獲得2002年奧斯卡的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獎,這是名符其實的。
  還要補上一句,如果把《黑鷹墜落》視為美國國家形象最成功的符號塑造者,顯然也是缺乏見識的,因為絕大部份這類好萊塢大片都是按這種套路出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