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

一夜狂欢/艰难时光/一夜狂欢

7.6 / 38,790人    87分鐘

導演: 理查‧萊斯特
編劇: 艾朗歐文
演員: 約翰藍儂 保羅麥卡尼 喬治哈里遜 林哥史達 Wilfrid Brambel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幽靈不會哭

2009-06-13 05:08:45

為了告別的狂歡


《一夜狂歡》註定將在音樂史與電影史上留名。作為Beatles的第一部官方電影,《一夜狂歡》也是所有Beatles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它承接著兩個偉大的時代,它是Beatles由青澀走向成熟的轉折點。在迪克•萊斯特(Dick lester)天才的創作中宣告了繼好萊塢黃金時期歌舞片時代開啟以降,電影與音樂的又一次偉大結合。它同時也是一次成功的商業宣傳,但商業包裝之下是Beatles對主流文化的不妥協,是Beatles開創屬於自己的音樂時代的宣言書。商業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讓這部電影至今熠熠生輝。
   樂隊官方電影一般會作為樂隊唱片宣傳的重要渠道。這是早期在宣傳方式有限的情況下,電影與音樂兩種不同的文化載體的互動。音樂被推廣,電影類型被擴展,好的官方電影總能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從Beatles的官方電影到平克•弗洛伊德那部大名鼎鼎的《迷牆》,再到去年一個芬蘭樂隊的《聽風的歌》,成功的例子不少。不難看出,電影風格與樂隊風格是否能完美配合是宣傳能否成功的關鍵。《迷牆》切合的「反體制」、《聽風的歌》渲染的「自然主義」無不是樂隊音樂思想的完美表徵。《一夜狂歡》同樣如此,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Beatles的創作,對理解這部電影必會大有裨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勞工階層年輕一代成長起來,經歷了時代劇變,傳統中產階級價值觀與文化的保守主義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發洩不滿的對象。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幾個樂隊敏感地抓住了這一點取得了成功,但他們的音樂仍然擺脫不了當時美國搖滾的影響,還唱不出英國人自己的聲音。直至五十年代末,約翰•列儂與他的Beatles橫空出世。從1959年成立銀色披頭士(Silver Beatles)以來Beatles就開始了反傳統,廣泛吸收包括卡爾•佩金斯早期鄉村搖滾、拉里•威廉士流行節奏布魯斯以及菲爾斯派格特製作的女子組合音樂的基礎上開始了他們結束美國搖滾樂在英國統治局面的道路。從1961——1964年間是Beatles的「利物浦——漢堡時代」,愛潑斯坦成功與百代簽約,Beatles以強有力的歌詞創作開路,完全打破了英國流行歌曲出版的常規。love me do,please please me等經典歌曲成功奠定了Beatles在英國樂壇的位置。1963年夏天,Beatles被推舉為少年偶像,唱片出售引發一系列騷亂,音樂會場場爆滿,並由警察維護秩序,有關報導風靡各家報刊雜誌。這一切都在《一夜狂歡》中得到了既藝術又真實的「再現」。1964年也就是《一夜狂歡》攝製的當年,對於Beatles來說絕對是樂隊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他們發行了A Hard Day’s Night這張經典專輯,並成功開發了美國市場,自此為期六年的「披頭士狂」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作為這一時期Beatles最重要的影像記錄的《一夜狂歡》同樣呈現了這個時期Beatles最重要的精神氣質——樂觀主義,一種全新的音樂風格出現了:和諧、美好、富有節奏、振奮人心。從影片開頭那場註定成就不朽的追逐戲開始影片基調就已確定,Beatles被狂熱的歌迷追逐,伴隨著影片同名歌曲A Hard Day『s Night,這對於Beatles來說的確是「困難的一天」,但樂觀主義主導下的影片給觀眾、給歌迷卻是「痛並快樂著」的直觀感受。樂隊成員的臉上無不掛著笑容,貓與老鼠式的追逐場景不禁讓人聯想到巴斯特•基頓《將軍號》中的精彩追逐。好不容易上了火車,但對於他們來說這「困難」還遠沒有結束。保羅•麥卡特尼的「爺爺」要與他們一同進行這趟旅行,幾個年輕人與這個古稀老頭之間註定相處不愉快,老頭不僅到處惹事,還無故玩失蹤,讓樂隊成員最後只能把他關了起來。保羅的這個「爺爺」形象可以說搶盡了四位Beatles成員的風頭。這位「爺爺」不但沒有被設定成一個傳統、保守的形象,反而被誇張為好色、好賭、幽默的形象。這種形象的倒置絕不僅僅是為了讓影片更有趣,它更是要切合Beatles的一個「理想模型」,再也沒有頑固、僵化、呆板的家長形象了!Beatles改變了這一切,這是青少年文化對主流文化的一次逾越。以一個青少年的性格來塑造一個家長,本身就是解構掉了那個獨屬「大人世界」的權威。而「Beatles世界」與「大人世界」最直接的一次衝突則是在影片末尾。被「爺爺」灌了一腦子「歪理邪說」的林哥突然離開劇場去大千世界尋求生活真諦時因到處閒逛被抓進警察局,而演出馬上就要開始,這時「披頭三」開始營救的好戲,警察的笨與呆,無疑是影射傳統文化、家長文化的種種醜態。警察被Beatles牽著鼻子走,是對強制國家機器的顛覆,像極了馬克斯兄弟的喜劇電影,同樣四個人、同樣把警察耍得團團轉、同樣都高揚無政府主義的大旗。
   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林哥•斯塔爾,他們在電影中的形象塑造也是極其成功的。共性與個性完美統一。作為一個組合,其團隊精神的表達是通過樂隊成員的統一裝束:服裝、髮型、夾克上衣、靴子來表現的,這也在此後風靡全球,成為一種社會心態,點燃了歌迷的熾熱之情。個性上對於每個人都刻畫得令人難忘,浴缸中的列儂尤其有趣。當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林哥到大千世界去尋找生活真諦那一段:途遇歌迷,急忙進商店換便裝,出來後找人測試,遇到女士急忙獻慇勤,沒想到最後弄巧成拙。看來林哥頗有卓別林大師的風範嘛!也難怪Beatles解散後,林哥還去當了一陣演員。當然這場戲最重要的當屬林哥遇上小孩,它讓林哥明白了團隊的重要性,也是Beatles剛組成不久「蜜月期」的狀態體現。影片中當然少不了Beatles的音樂,恰到好處的音樂插入毫不唐突。片尾那場演出的高潮戲顯然是為了「照顧」歌迷,對於我們來說,這一段尤其珍貴,畢竟早期Beatles的現場可不是那麼容易見到的呀!在《買不到我的愛》、《從我到你》等歌聲的陪伴下,這又將是一次完美的演出。可是別高興太早,「爺爺」又出來搗亂了!演出終於結束了,樂隊經紀人又下達命令:馬上趕往下一個演出地點,這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Hard Day!
   《一夜狂歡》中的Beatles是那麼樂觀、開朗。誰能想到,一年之後,一切全變了。在1965年的第二部官方電影《救命!》(Help!)中孩子們進入他們那一排平頂房子,揭示了在透過正門之後的公共性吸毒窩。在那個日新月異、各種思潮風起雲湧的六零年代,Beatles成長之快令人咋舌。Beatles告別了年少的夢想,投入到與現實的血淋淋的戰鬥中去了,漢堡時代一去不復返,音樂也不再像以期那樣直接由演奏實現形式來表現,而是需要克服種種壓力才得以推出。《一夜狂歡》中的即興演奏成為絕唱,更具自我意志表達的歌曲取代了輕鬆又略帶傷感的情歌。在一種全新的文化狂熱衷交織著更加雄心勃勃的反抗精神。從此,Beatles成長為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搖滾(Rock)明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