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慕尼黑--Munich

慕尼黑/慕尼黑惨案/复仇

7.5 / 242,089人    164分鐘 | Philippines:163分鐘 (cut)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東尼庫許納 艾瑞克羅斯
演員: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希朗漢德 馬修卡索維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臭豆腐

2009-06-14 06:52:56

有一種力量叫仇恨


2005年,史蒂文·史匹柏參與了多部影片的製作,包括「世界大戰」,「佐羅傳奇」,「藝伎回憶錄」等,但真正的野心之作,或者說他真正想拍的,還是這部「慕尼黑」。該片已入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奧斯卡提名。
1972年9月的1個晚上,慕尼黑奧林匹克村,一個噩夢的開始。導演用一個個近乎記錄片的鏡頭,反應了事件發生後以色列摩薩德作出的報復行動。那些在報紙雜誌上的短短幾行字的報導背後的故事20多年後被顯現在螢幕上,我震驚了。在看殺人的鏡頭時,我甚至感覺噁心。看來,作為第三者的我,還是無法深刻體會巴以兩國之間的是是非非。但是,誰又能真正說清楚呢?在巴以關係這件事上討論誰對誰錯,無異於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永遠不會有結果。在摩薩德們執行任務的時候,他們逐漸發現已勒斯坦人也是和他們一樣的人,並不是面目猙獰的殺人狂,他們也有生活,他們也有家庭。這使得他們對自己的任務一度很困惑,直到自己的同伴被殺,使他們被仇恨蒙蔽了雙眼,從開始的不殺無辜,到後來的凡是阻礙行動的人通通殺死。最終男主人公意識到他們其實與職業殺手一樣,就是拿錢殺人,至於殺人對像有沒有犯罪,有沒有證據,都不重要。「殺一個以色列入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殺一個巴勒斯坦人花的代價也不小」。對於兩個國家的領導層來說,他們不在乎死多少人,花多少錢,只要能達到打擊對方的目的。於是,所謂的定點清除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現在,影片中的一幕幕在現實社會中還不斷的發生。
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有定律或公式,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卻是千百年來無數哲學家,思想家都無法完全解析的問題。牛頓的第三定律在這件事上是無法成立的,我殺你一個,你殺我兩個,殺了當權者,後來者繼任,殘暴勝過前任,永遠無法達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平衡,結果就是無休止的殺戮,流血,死亡。從「辛德勒的名單」到「慕尼黑」,作為一個猶太人的史匹柏,沒有單純的批判誰對誰錯,而是嘗試用鏡頭的語言儘可能的反應事實,讓死者安息,生者思考。影片中安排了以色列特工與他們要追殺的巴勒斯坦人的對話,甚至與巴勒斯坦保鏢共處一室。從他們最終在電台歌曲的選擇上取得一致這一細節,導演是想告訴我們,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只要方法正確。不過可惜,史匹柏只是一個導演,不是政治家。那些政治人物通常不看電影,他們忙著為自己的仕途鋪路,為了權利,死個把人有什麼關係?
不知在天堂的拉賓與阿拉法特是否能夠安息。就在我們欣賞這部影片的時候,在那片國土上,甚至在這世界的每個角落,又有多少人死去,多少母親在哭泣,多少無辜的平民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如果有一天人類毀滅,那不是因為核彈,是因為人們心中的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