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情神話--Fellini Satyricon

爱情神话/萨蒂里孔/FelliniSatyricon

6.8 / 17,199人    128分鐘

導演: 費里尼
編劇: 費里尼 Bernardino Zapponi
演員: Martin Potter Hiram Keller Max Born Salvo Randon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尹智龍

2009-06-14 06:55:36

對,愛情是個神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影片從第四十五分鐘起,講到了一個埃菲薩婦人的故事:曾經有個年輕美麗的女人,非常貞淑賢德。她意外地成了寡婦,根據希臘的習俗,她丈夫的遺體被放置在土窖中。但是貞節的寡婦不願離開丈夫身旁,不分晝夜,她守護遺體,不停哭泣,想要絕食殉夫。眾人皆離去了,只有她留下來。
   在離墓穴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被處死的小偷,屍體被吊起來。一個英俊的士兵負責看守著。(士兵聞聲找到了這個婦人,並安慰道:)為什麼想要絕食而死?這樣葬送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好處?喝點東西吧。(他掀起了婦人的黑紗)來,喝吧。你得活下去,趁早享受生命的歡愉。這具屍體會告訴你這個道理。勇敢一點,喝吧。
   (女人漸漸提起媚惑的眼神,裝滿了情慾。於是,在屍體跟前,兩人點燃了肉慾的熊熊烈火。)
   (就在兩人銷蝕之時,小偷的親屬跑來偷走了屍體)
    天啦!他們偷走了那個吊著的屍體!我和你在一起的時候,小偷的家屬把他帶走了。我知道會受到什麼懲罰---可怕的死刑!我何必等待受罰?不如自行了斷。
   (婦人握阻了士兵刺向胸痛的劍)不要,親愛的,失去我生命中的兩個男人,一個接一個,未免太多了。「把亡夫抬去吊,總好過讓情郎死掉。」
----- 費里尼電影《愛情神話》

   費里尼和昆德拉算是同年代生人,他們的作品中滿溢著一種悲劇感: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偶然性和被動性,前者,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來不來到這個世界上,很可能受一件極其細微事物的影響,就這個命題,如果展開,簡直可以寫一部小說」;對於後者,或許這樣闡釋:在這個世界上是否過得幸福,以及這種生活何時結束,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極有可能是生不由己的,難道自殺就是一種純然主動意志的表達嗎?
    或許這真的是個事實,悲劇感的存在,是人得以體認自己靈與肉的為數不多的方式之一。我總喜歡看悲劇電影,如果強說這是一種心理扭曲的陰暗表達,也未嘗不可,但是或許這樣說更接近真相:人,始終是猶如悲劇般的存在,更通俗的講,人大多數時候都不幸福。
昆德拉說:「人的生活是一條飛速向前的直線,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直線,很好理解,從子宮到墳墓。王爾德(?)有一部童話,他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個地方,人生下來就是一個百歲老頭,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後以一個嬰兒的形態死去。」這是很有意思的想像力,但是他也僅僅是在反向模仿人類的實際,如同照鏡,伸出右手,在鏡子裡看到的卻是左手。從老頭到嬰兒,這仍然是一條直線,它不重複不循環,所以如果王爾德說,那個地方的人很幸福,誰信?
   心有悲劇感的人,大多寬容,因其知道雖然現今我們活蹦亂跳,最後終究一樣都成了一抔黃土、幾根白骨,記得某幾位友人會在部落格里或者其他的地方寫道:「我們活得很短、死得很長」,所以,我們彼此和平相處吧。
   愛情,顯然是對這種和平相處的僭越。愛情總來不會和平靜搭邊,從未與聞,某人說:「我平靜地愛著她。」人,多會說,我瘋狂地愛著她,沒有她,我會……,對,在這省略號中包含著無數的悔恨、糾結、甚至暴力、謀殺等等,總之就是一些歇斯底里,但絕無安寧平靜。
   愛情,是一種自我揚棄,是一種對上帝的反抗。柏拉圖的那個古老的傳說里,強大無比的「人」自從被上帝剖為兩半後,其中的一半無時無刻不在尋覓失散的另一半。大多數人總不會想到,竟然這是造物者故意剖開的,那麼用泥土吹了氣捏成泥人,又哪裡能找到呢?!
   費里尼,他洞穿了這一切。但是,我們也不能這樣說:「費里尼就是一個悲觀主義的花朵,他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任何愛情的。」或許這也不是事實,最純粹的白必須在最濃烈的黑上突出,或許,一個悲觀主義者眼睛裡的愛情,那是最純潔無私的,因其偶獲、稀有,甚至因其不可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