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尋找智美更登--The Search [2009]

寻找智美更登/TheSearch

7 / 87人    117分鐘

導演: 萬瑪才旦
編劇: 萬瑪才旦
演員: 曼拉杰甫 宗智 李毛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ibetmovie

2009-06-16 01:10:16

評《尋找智美更登》- 唐璐璐


                  低調的華麗 平靜的深邃

                                               來源:時光網

繼《靜靜的嘛呢石》之後,萬瑪才旦導演第二部純藏語對白的劇情長片《尋找智美更登》問世了。很多人或許對「智美更登」這個名字很陌生。「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戲之一《智美更登》中的主要人物。這部藏戲取自佛經故事,塑造了智美更登王子樂善好施的形象,宣揚了慈悲與寬容的精神,智美更登也由此成為藏族精神世界的某種象徵。
本片延續了導演樸實、冷靜、自然的風格,不追求電影表現技巧的多元,而是用最簡潔的鏡頭語言,記錄下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呈現出藏區生活的真實面貌。以前關於西藏的影像多少都有點神秘色彩,萬瑪導演用最真誠的心揭去了這層面紗,解除歷史的誤讀與遮蔽,還原了藏區生活的質感。影片一開始的畫面近乎凝固,只有逐漸傳來行駛的汽車聲和漸強的藏族音樂標識影片的進行。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盤旋,高原民族的生活畫卷由此展開。炊煙裊裊,村落在巍峨的群山間鋪開;河水潺潺,流淌著歲月的安穩。門前的小孩熱情地朝陌生的汽車揮手,老人虔誠地轉經不停。出於真實表達的目的,徹底擺脫漢族人視角和對藏族獵奇的心態,全片採用實景拍攝和純藏語對白。如同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般的寫實風格,帶我們走進了原汁原味的藏族生活世界。
認真觀片後,就知道我的標題並非悖論。影片的情節和表達看似簡單,卻意蘊深邃。在平淡無奇的鏡頭下,呈現了一個「戲中戲」的結構;在波瀾不驚的記錄下,多條線索已悄然展開,充滿著敘事張力;在對最日常的生活表現中,悄然完成了對宏大主題的思考。
 
關於愛情:刻骨銘心的華麗轉身
影片最易為觀眾感知的就是關於愛情的敘述,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汽車一路行駛,導演們在尋找智美更登演員的途中,從另一面讀解了這個古老的故事。王子智美更登和妃子曼達桑姆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年,他們的愛情在王子施捨妻兒與眼睛的過程中展示了寬容與大愛的美。
作為劇中主要人物的老闆,其初戀故事貫穿尋找的過程。取自生活原型的故事,非職業演員的表現,不事雕琢,讓人感覺親切自然。影片導演給予講述人和故事本身最大的尊重,用樸素的鏡頭語言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看上去雲淡風清的講述,卻可以想像當初是怎樣的撕心裂肺。用老闆自己的話說:這個女孩,「帶走了我一生全部的愛,到現在也忘不了她。」老闆以前是個僧人,還俗以後遇到喜歡的女孩,兩人海誓山盟。無奈現實弄人,等他賺到足夠的錢去提親時,女孩已嫁為人婦。講述中既有兩人相識、相戀的甜蜜,也有相愛卻不能廝守的心碎,感染著聽故事的每個人,同時也讓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返觀自身的感情態度。當一行人到達故事女主人公現在的家門時,老闆、導演、攝影師和幪面女孩都佇立不動,沒有多餘的語言,只是抬頭靜望她的家門,有儀式般的莊嚴。每個人都在這個儀式中,完成了對愛情認知的一個轉變或是昇華,這是一次特殊的「成人禮」。老闆一個華麗的轉身,宣告儀式的結束,把大家從無限的回憶中拉回現實,誰都清楚,他早已心碎滿地。這個轉身的震撼一直持續到影片結束,幪面女孩對於愛情態度的轉變也正是受老闆初戀故事的影響。即使結局有時並不完美,老闆和他的初戀情人最終並未走到一起,但相信誰都不會後悔有這樣一段銘心刻骨的經歷。正如老闆自己所說,愛情有時候就是一種神秘的感覺,所以在歌舞廳裡,他會為了維護幪面女孩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而與不相信有真愛的醉酒歌手發生激烈衝突。接近尾聲時,老闆接到了妻子的電話,言語間滿溢對妻兒的關心、愛護,流淌著溫暖,他收穫了新的幸福。這是美好的希望,愛情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選擇寬容與放手,未嘗不是真愛。
幪面女孩卓貝是電影表達愛情主題的另一重要線索。最終我們也未能一睹她的芳容,只從劇團負責人的口中隱約知道她是村里最漂亮的女孩子,也是附近一帶演曼達桑姆最好的一個,能把曼達桑姆演活了。她言語不多,但幪面帶給我們的神秘感,執著尋找前男友結果如何,都成為影片的懸念,使得影片吸引力大增。在老闆講述初戀故事的過程中,卓貝只是安靜地倚著車窗,眼睛望向窗外的風景,然而從她變換的眼神中可以讀到她的心思,她已沉浸於老闆講述的故事中,清楚地記得發生的每個細節。這一路,車窗外的風光無限,但導演拿捏有度,不會因為過多的風光渲染而削弱對現實思考的深度。卓貝的心理在悄悄變化。自她出現就在不斷猜想女孩見到前男友的場面種種,最後幪面女孩終於見到昔日的情人,但兩人在學校操場嘈雜的環境中交談不久即離去。追尋了一路,卓貝卻最終選擇坐上回村的汽車,放手離去,留給男孩一臉的迷茫和那條幪面的頭巾。她再也不需要這頭巾了,一如老闆的轉身,她領悟了愛情的真諦。她做了一次真正的曼達桑姆,用最大的寬容去成全愛人,放開手,陽光燦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片中的導演也不例外。電影裡,導演的手機多次響起,雖然每次鈴聲都是:「阿爸,阿媽來電話了。」但幾次通話,卻顯示出導演情感變化軌跡。第一次鈴聲響起是在到達的第一個村子,雖然此行的目的是尋找智美更登的演員,但這時老闆等人與村里演員的對話成為背景,鏡頭對準導演通話時來回的踱步,顯出他些許的焦躁。並不能聽清談話的內容,但這無疑又構成愛情敘事的另一線索,導演家裡出現了什麼情況?第二次鈴聲響起,因為通訊信號不好,通話未成功。從車上人的談話中我們知道,導演一路上電話不斷,可能有一些家庭內部的事情需要處理。在納隆村的小學校外,導演的手機鈴聲第三次響起,老闆的故事有了結局,導演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雖然只是在心情上,仍可以看出寬容的美麗,不似之前的徘徊,他安靜地站在大樹下,仍然聽不清內容,但接電話時第一句溫情的回應,顯示了其中的變化,沒有之前的焦躁,多了份沉靜。手機鈴聲作為一個像徵,將家庭內部成員組成不斷強調,阿爸、阿媽因為愛情而結合,婚姻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很多小插曲,相互理解,用慈悲、寬容的心包容對方,才能維繫穩定的婚姻家庭。智美更登這個古老傳說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仍然可以作用於人的心靈。雖然到最後劇組也未能找到合適的演員,但導演本人卻有了新的感悟和收穫。
影片導演的敘事技巧值得稱讚,不露聲色地將戲劇衝突內化在安靜的畫面中,設置的懸念釣足了觀眾的胃口。也許直到影片結束,仍有人認為影片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什麼內容都未表現。但用心去體會每個細節,就會發現,在低調的鏡頭下,幾條線索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觀眾會被貫穿的線索深深吸引,跟著內部緊張的敘事一起行進,像隱形的人物一樣加入他們的群體,關注他們的找尋。
 
關於電影:返璞歸真的執著追尋
一位導演,一位攝影師,一個帶路的老闆和一個司機,就構成了這次尋找的主體。這無疑也是一部講述電影的電影。尋找演員的艱辛,導演對主題的把握,拍攝前材料的累積等等,電影拍攝過程之種種,影片導演都真實地予以再現。對於導演之前的作品《靜靜的嘛呢石》,阿巴斯曾在接受採訪時大大讚賞影片中對非職業演員表演的把握、場景的設置及音樂的選擇。《尋找智美更登》為了保持藏區生活的本真,全部採用非職業演員,表現了創作態度上的真誠。雖然有的演員演出稍顯生硬,但不影響因親近而有的喜歡。
選擇非職業演員對於影片的樸素表達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角色選取和拍攝的難度顯然遠遠大於運用職業演員。在後來與萬瑪導演的談話中了解到,正如電影中表現的對智美更登角色的找尋一樣,影片中每個角色他們也都是千挑萬選,走遍了各個村莊。例如,影片中的幪面女孩,雖然她始終未露芳容,但眼神傳遞的資訊很重要,所以她的出現也是千里挑一。由於非職業演員並未受過專業訓練,要把他們的日常生活搬上螢幕反而會有點緊張,尤其是對於片中出現的一些老人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記不住台詞,拍攝不得不一遍遍重複。原本計劃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的拍攝任務,持續了54天之久。萬瑪導演不乏幽默地表示:「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不知道每天的開支有多大。」影片最後能呈現出如此完整統一的風格,人物塑造逼真而不事雕琢,我們可以想像電影人付出了多少艱辛。
影片中的場景選擇也很有代表性。村落、城鎮、寺院、學校、一望無際的草原,以點帶面,白描般的呈現了整個藏區的生活世界。這個世界並非神秘莫測,與世隔絕的;相反,人情的溫暖,慈悲寬容的處世智慧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流淌,喚起人性的美好。
本片的鏡頭語言或許會被很多人詬病,沒有太多修飾性的電影話語,大量採用中遠景,長鏡頭,很少特寫;節奏舒緩,沒有太多切碎的畫面,完整得像是一幅移動的風物圖;全片沒有特彆強烈的戲劇衝突,將一些衝突與融合內化在畫面的深層表達中。其實,這種返璞歸真的表現手法是和電影表現的主題密切相關的,導演用一顆赤子之心要呈現藏區生活的質感,不是技巧的稚嫩,而是刻意為之,引導人們靜心去讀解一個質樸的民族,理解一種純淨的生活方式。對於被現代文明干擾最少的這片淨土來說,任何複雜、變幻多姿的電影表達技巧都是多餘的。電影的敘述如同羅蘭·巴特提出的零度寫作一樣,真實得讓每個觀眾能進出藏區生活的世界,彷彿都置身其中的一個角落,靜靜地參與了劇中的每個情節。
這種返璞歸真也是通過一種形式引導人們的思考。有時候機位並無改變,但畫面的內容卻非常豐富。以導演和卓貝商量演出的片段為例:攝影機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站在角落裡,記錄下最真實的狀態。鏡頭沒有移動,但每個人都在思考自己的問題。離鏡頭最近的導演,在質疑卓貝不揭面紗是不是因為相貌醜陋的緣故;第二個層次是靜靜佇立在門後的卓貝,她在想什麼?由演唱智美更登的片段而更加思念她的前男友?第三個層次是圍牆後的老闆等人,在繼續著他們的討論。負責人作為導演和卓貝的溝通者,在兩人間傳遞資訊,他走進去詢問卓貝是否有意願出演電影中的曼達桑姆,導演站在門前不停地打火,抽菸,動作中毫不掩飾地流露出焦急的心理。所以,簡單近乎於靜態的鏡頭下,內在的層次卻十分鮮明,充滿著敘事的張力,表達著人物思想情感的變化。
 
關於文化:退而結網的深度思考
如果說愛情的線索是一根明線,引導人們讀解影片;《尋找智美更登》更為成功的是將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融合作為暗線貫穿始終,牽引我們的思維,體現著導演對當今社會轉型的深度思考,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
相對於《靜靜的嘛呢石》來說,萬瑪導演將他的表現技巧推向一個極致,去表現更宏大的主題,即對人類情感的把握和對歷史境況的認知。也因為這極致,可以想見人們對這部電影的爭議。會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也會有很多朋友喜愛、欣賞這部電影至極如我。
這不是一部晦澀的電影,每個置身影片中的人都可以在真實感受藏族生活狀況的同時,體驗著現代文明逐漸滲入這片土地,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一如流淌在村落間的河流,自然綿延。整部影片沒有刻意安排現代與傳統兩種文明強烈的衝突;然而尋找過程中,看似簡單的鋪敘,卻最深刻的表現了導演的良苦用心,無處不在的細節觀照讓這一主題稜角分明地凸顯出來。
導演們到達第一個村落時與村長的對話就刻畫了現代化過程中人們的生活狀態:老說自己很忙,沒時間回家。現代化條件下,很多人走出了之前的鄉土社會,進入「外面」的世界,這是由傳統到現代轉型的必經階段。生活忽然忙碌起來,原本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有些被打擾,人們之間的關心也少了很多。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傳統社會的衝擊自影片開始就表現出來。許久未有人煙的破廢房間內,雜物堆積,藏戲的服裝、道具無章地堆在角落,服裝已經破損,佈滿灰塵。藏戲衰敗的現狀無情地被呈現出來。村子裡以前扮演智美更登的演員現在去城裡當了國家幹部;扮演曼達桑姆的演員已為人母,抱著孩子與導演見面,而且由於耽誤了打工賺錢的時間,她的丈夫需要支付誤工費才讓她過來。這個場景我們太習以為常了,付出必須有回報,以致不願多花時間去思考。其實這個觀念恰恰與是與智美更登故事表現的無私奉獻,自我犧牲和慈悲寬容的處事原則相背離的。但傳統並不是在現代觀念衝擊下不堪一擊的,女子退回老闆多給的錢,讓我們看到了樸實善良的人性。
影片中,現代化對傳統生活的衝擊,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無所不在。導演都在用生活中最消除戲劇性的事件來展示這個宏大的主題,沒有任何編造的痕跡。藏劇團的新演員以前未演過藏戲,對藏文的把握也生疏模糊,只能規矩地跳著藏族的舞蹈。有年輕人懷著當演員的夢想,不會演藏戲,卻可以極盡能事地模仿卓別林。最能代表宗教傳統的寺廟中,小喇嘛們有趣地念著「A、B、C……」
作為傳統的延續,智美更登在現代生活中仍有活的表現。村裡的老人嘎洛大叔,年輕時曾將妻子施捨給別人。老闆問他如果有人需要他像智美更登一樣施捨雙眼,是否也願意?老人不假思索地認為一定會施捨。因為這在他們看來就是理所當然,施捨從來都是從別人的角度考慮的,只要別人有需要,可以施捨自己的一切。然而,這種古老的施捨觀念、慈悲精神與現代環境中的人們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在歌舞廳中,這種衝突較為激烈。以前演過智美更登的醉酒歌手早已忘了藏戲的唱詞,而且根本不喜歡智美更登這個人物。導演認為其中表現的無與倫比的慈悲、關懷、寬容和愛,被歌手認為是千篇一律的回答。他認為智美更登把自己的眼珠子施捨給別人,那是他自己的事,別人管不著。但是他憑什麼把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也施捨給別人?他哪來這樣的權力?影片中一貫沉穩安靜表現的衝突,藉助歌手酒精的力量掀起了小小的高潮。的確,有些在宗教世界毋庸置疑的問題在現代法制社會卻無法行通。隨後,歌手又對幪面的卓貝執著追尋的愛情表示不理解,並因此和同樣執著的老闆發生激烈的爭論。並不太小的歌舞廳裡,閃爍的燈光,喧鬧的音樂,這個現代社會中人們宣洩情緒的娛樂場所,坐著一群尋找智美更登的人,這個場景的設置體現了萬瑪導演的匠心獨運。經歷著由傳統到現代轉型的我們,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必會見證兩種文化的碰撞。現代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但民族文化的精髓也需要傳承,因此不得不考慮傳統在現代化中的轉化、融合。
爭論過後,繼續出發,車窗外依舊是天高地闊的景像,澄淨而明朗。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羊群星星般點綴,一對戀人甜蜜地坐在草地上,觸手可及的畫面傳遞著生活的質感和淡淡的詩意。到達藏戲之村的納隆村,三個帶著紅領巾的小學生不錯的演唱帶給了我們希望。雖然扮演智美更登的小伙子說:「穿著戲服對著三個帶著紅領巾的小孩唱總覺得有點搞笑。」但這也是傳統與現代融合,互相適應的表現。所以這部電影不似《河殤》般帶給人傳統文化即將沒落的感傷,相反,給人以希望。影片結束時,片中的導演也未找到出演智美更登的合適演員,但這一路走來,帶給他很多思考,他認為失去了對智美更登這個角色的把握和判斷的能力。尋找智美更登仍在繼續,這是一個「未完成」的主題,像影片中一直行進的汽車,它會一直在路上,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部電影的尋找是社會轉型期的思考,智美更登是傳統文化的象徵。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僅僅倡導舊傳統的「復興」是不適宜的,因為近百餘年來各種現代文明的價值與觀念一直不斷滲入傳統的中國,中國文化早已不能保持它原始的面貌。現在的問題只是我們怎樣能通過自覺的努力以導使文化變遷朝著最合理的方面發展而已,使傳統文化調整自己以適應現代的生活。片中的導演尋找智美更登,原初的目的也是想要復興一種傳統文化,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還原傳統本身,所以他很難用傳統藏戲的方式對智美更登內涵進行表達,他必須探索新的形式,讓傳統的因子在現代生活中延續,使二者更為融洽。
從民俗學和人類學的角度看,一個民族傳統觀念的精髓是會傳承不息的,即使生活變遷,它也會有新的形式去適應,會不斷被更新、被延續。文化雖然永遠在不斷變動之中,但事實上卻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盡棄其文化傳統而重新開始。在現代科技強烈的衝擊下,每一文化都會經過一個「傳統」與「現代」互相激盪的歷史階段。每個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這種激盪的過程與結局也彼此殊異。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並不是兩個毫不相幹的實體,尤其不是互相排斥對立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注重內在超越性的,認定價值之源雖出於天而實現則落在心性之中。老闆、幪面女孩、導演等人在尋找智美更登過程中獲得的對於愛情的領悟,正是在內心上的一種超越。中國文化傳統中這種內傾的偏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的確曾顯露了不少不合時宜的弊端,但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不斷也是受這種內在的韌力之賜。保持一種開放的心靈,平等地去認識現代與傳統兩種文化,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智美更登的故事流傳已久,藏戲曾經是它傳播的重要途徑,古樸的表演能感動藏族的每個人;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這種表達的影響力在減弱,但只要人們能領悟這個故事傳達的核心精神,總會有新的形式將它傳承。老闆、幪面女孩、片中導演的選擇是一種提示。
萬瑪導演一如董仲舒所說的「退而結網」,在靜謐中,不動聲色地完成了一個宏大主題的敘述,記錄了在由傳統到現代轉型的特殊時期人們的思考,充滿著人文關懷。在一個大片橫溢,票房王道的時代,萬瑪導演能甘於寂寞,從熱鬧場中「退」下來,用簡潔、樸素的電影語言描述一個真實的世界,在細膩的日常生活中表達著最深厚的人類情感,是值得人敬佩的。這種「退」並不是消極逃避,相反,從整個文化史的觀點看,乃是最積極的進取。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