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近距交戰--Merry Christmas [2005]

圣诞快乐/近距交战/今夜无战事

7.8 / 24,607人    116分鐘

導演: 克里斯瓊卡希雍
編劇: 克里斯瓊卡希雍
演員: 黛安克魯格 Natalie Dessay 班諾福曼 吉翁卡列 Rolando Villaz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9-06-20 02:57:55

停戰之夜


初中做過一篇課外閱讀,說的是一戰聖誕夜發生的奇蹟。不記得是從哪方開始,但一句戰戰兢兢的問候「嘿」,引出了戰場上最令人乍舌的一幕:敵對雙方從各自壕溝走出,像自由漫步在花園,他們交換聖誕禮物、歌唱、舉行足球賽,一直歡騰了三天。直到雙方上級知道這個羞恥的「停戰協議」,「鬧劇」才收場。回到殘酷的殺戮面前,肆意痛下殺手,看著倒下的敵人,又浮現出前幾天各自交換禮物、一同歡笑的場景。

當初在做這篇閱讀時,以為這不過是闡述「戰爭抹殺人性」的謊言,在看完這部與之故事情節幾乎完全相同的【Joyeux Noël】後就更為困惑,於是花時間搜索了一下。這才整個事件被稱為 」Christmas truce」 ,既「聖誕停戰」。影片講述的是德、英、法三軍的共同停戰協議,事實卻是1914年德軍與英軍之間聖誕停戰,1915年再是德軍與法軍的停戰。無論史實如何,又有多少否認停戰的人存在,停戰本身就是一出抨擊戰爭的有力申控。

影片開場從法、英、德三國孩童口述各國政府告知國民的「戰爭論」直接引出「戰爭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鬥,身為公民最首要的義務就是為祖國效力、不惜任何代價」抑或「戰爭是單方面的,個人不存在懷疑祖國參戰的正義性」這一主旨。既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以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其之於個人的影響也就無足掛齒了,因為戰爭不需要個人意志而是群體、國民意志,政府給予灌輸的論調就是至上的「真理」。脫離本片,早期黑白片《西線無戰事》亦是如此。大學生們被鼓吹戰爭的教授激情洋溢的說辭迷惑紛紛湧到前線,而前線的狀況卻不如其所言,敵人——法國人也並非都是禽獸,自己的羅曼史也被戰爭淹沒。

正如本片德、法、英三軍在難得清靜的聖誕夜所發生的事。英國人(準確說是蘇格蘭人)的風笛和志氣高昂的歌聲劃破戰爭的緊張氣氛,接著德國人將不遠千里運來的聖誕樹裝點了整條壕溝,歌唱家Sprink順著悠揚的笛聲迎合著男高音著了魔般走出駐地,朝著音樂信步走去。就這樣,音樂讓互相卸下武器仇視,卸下血淋淋赤裸裸的戰爭本性。當夜他們操著不同語言互道問候,女高音Anna洗滌心靈的高歌,隨後他們一同祈禱。祈禱什麼?為未來不久的全面的停戰,還是為能夠在戰爭中倖存禱告?

興許最幽默的一幕發生在這之後:三方「聖誕夜停戰」結束的第三日,德軍軍官Horstmayer帶著歉意對法國人和英國人說:「我們的炮彈大概過十分鐘要轟炸你們的壕溝,我希望你們能到我們那邊去。」隨後就見到浩浩蕩蕩的英法聯軍轉移到對面100米處,德軍的壕溝里!轟炸過後,英國人說:「我們的炮彈肯定會還擊,所以還得到我們那邊去。」這一來一去,三隻代表不同國家的部隊往來於敵方的壕溝,完全無視戰爭賦予他們的職責。這並不代表瀆職,而是在聖誕夜的短暫接觸中或多或少增加的相互了解。人與人相視而對,即使語言不通,憑藉著善良的本性還是能夠建立聯繫。

這樣的局面當然不會持續很久,寄出的信件暴露了前線荒誕的停戰協議,無論哪方的上級嚴厲指責並恢復戰爭狀態。蘇格蘭牧師Palmer傾聽著高級神職人員鼓舞士氣之言「上帝說我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利劍。(《馬太福音》)」而自己的內心似乎早已死去。法國中尉Audebert含淚對父親談及出世的兒子,父親停下責備反問他怎麼會知道,Audebert說:「你是不會明白的。」父親當然不會明白,因為那是Ponchel跟隨著奇蹟夜認識的德國兵溜到小鎮帶回的消息啊!對於父親,這種行為應處「叛國」。 德國方面,Horstmayer被勒令率領自己的團轉戰俄國前線,在黝黑的車廂里他們哼出最後一曲「奇蹟之歌」,隨火車將自己駛向未知的地獄……

畫面淡出,字幕切入,「在此獻給1914年的聖誕以及還在前線的德軍、法軍、英軍。」鋼琴聲與合唱響起,配合著一幅幅速寫畫….

據wiki詳述,1914年聖誕夜,在「無人之地」("No Man's Land")的一場葬禮上雙方戰士一同誦讀了《舊約-詩篇》的第二十三首頌詩,其中最後一句這樣寫道: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中譯本翻譯為: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在這裡也可譯為:我雖行過戰爭炮火洗禮的死亡之谷,也就不怕任何邪惡,因為最惡之物我已體驗。此時我脆弱善良之心不會再遭受誘惑,在它支離破碎的一地中,閃耀最亮眼的是叫人性的碎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