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異國情緣--The White Countess

伯爵夫人/白俄女伯爵/怀特伯爵

6.7 / 5,763人    135分鐘

導演: 詹姆士艾佛利
編劇: 石黑一雄
演員: 雷夫范恩斯 娜塔莎李察遜 凡妮莎蕾格烈芙 李安瑞德葛夫 John Woo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夏成富

2009-06-21 00:04:04

上海的俄羅斯妓女


最近一部名為《懷特伯爵夫人》的好萊塢電影講述了前蘇聯發生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一個出身貴族的白俄女子和家人逃往中國上海,為了支持難民家庭,最後淪為妓女,終身落魄的故事。歷史學家弗萊瑟·紐曼在經過詳細的史料調查後發現,影片裡的故事和當年真實的情況驚人相似。
  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難民超過2.5萬人
  一度,上海的難民營頗具規模,白俄難民(白俄是特指當年支持沙皇的俄羅斯人)的遭遇也成為一種典型難民生涯。
  那個時候,上海大大小小的歌舞廳似乎都被白俄艷女壟斷了,她們特有的金髮高鼻和繽紛的霓虹燈成為那個時代上海夜生活的全部代表。
  1937年,墨西哥駐上海名譽領事毛瑞斯歐·弗蘭斯科寫了一本關於自己對上海這個城市黑暗感覺的書,書裡的內容多是暴露那些在光華之下,一個大城市的骯髒和醜陋,當然是出自他的視覺和接觸面。很多弗蘭斯科的讀者通過他的著作了解當年上海的俄羅斯難民社群。當時生活在上海的白俄族裔非常窮困,據統計,在16歲到45歲之間的白俄女子,有22%從事賣淫工作。
  到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難民超過2.5萬人,是當時上海人數最多的歐洲族裔。其他因布爾什維克革命逃亡的白俄難民則分佈在中國的哈爾濱、當時的東北滿洲里和巴黎。後來很多生活在滿洲里和巴黎的白俄難民也紛紛前往上海,因為上海是難民眼裡最自由的避風港,前來上海只要一張落地證就可以,既不需要護照,也不需要工作簽證,這些優勢也是上海在納粹猖獗期間吸引大批歐洲猶太難民的原因。
  1922年10月,蘇聯紅軍攻克海參崴,那是白俄軍隊的最後據點,白俄官方緊急徵調所有可用的船隻和設備做最後撤離。那是相當絕望的場景,白俄士兵和他們的家人,還有一些平民,帶著全部家當,擠在15艘船上。兩個月後,在白俄指揮官的帶領下,3000名難民來到上海。那天的吳淞港亂成一團,前來的船隻里,除了軍艦,竟然還有漁船、破冰船和郵輪,甲板上的雜物應有盡有,從鍋碗瓢盆到嬰兒用品,一個美國記者竟然還看到一個白俄婦女用一支步槍扛著包裹裡的嬰兒。
  然而,對於這些遠道而來的難民來說,上海的大門並不像想像中敞開。1922年的時候,生活在上海的俄羅斯人大約有700名,除了領事官員及家屬外,大多是皮毛商人和茶葉巨賈。這是一個富足穩定的小社區,當時的領袖是維克多·高斯,他是沙皇時期的大使,十月革命之後,儘管不獲蘇聯政府承認,仍在上海履行自己的職責。高斯非常懷疑關係緊密的俄羅斯小社區能否一下子接待數量龐大的難民潮,尤其這些難民幾乎已是赤貧。在他的干涉下,當時上海的外事辦只給200人發放了落地證,這意味著2800人不能落地,後來這些人通過繞道菲律賓輾轉來到上海,但是有一船人在「曲線登陸」過程中被搶劫,連船都被拆了。
  第二批難民艦隊於1923年9月到達,船隊在吳淞港外等待了40個月,等待與上海市政府的談判結果。這些船上多是白俄的遠東軍,他們在離開海參崴之前將那座城市幾乎完全拆毀了,難怪上海當局擔心。後來,這些人大多數在上海義務民兵隊裡服務,也有少數人進入外國人控制的租界警察隊。1922年,上海市政府登記的新登陸白俄難民數量是1268人,1923年將近2000人,1926年超過4000人,後來陸續前來的人都是乘坐單艘小船,這樣不用什麼麻煩就能登陸,也有一些難民通過陸路進入,更不需要任何證件。很多長途旅行具有傳奇色彩,1930年的一篇新聞報導描述,一家白俄人從新疆進入中國,一路步行到上海。
  為生活所迫,白俄女子淪為妓女
  登陸上海後的1到2年,因為生活實在窘迫,年輕的白俄女子開始走向聲色場所,最終無可避免淪為妓女。
  難民的擁入徹底改變了原來白俄社群的面目,他們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首先他們都沒有了國籍。1921年,前蘇聯政府取消了所有逃亡白俄人的國籍,這些人擁有的唯一身份是當時國聯的護照,這種護照僅被51個國家承認,其中並不包括中國。另外,這些白俄難民們發現,他們無法享受外國人在上海的所有特權,當時的上海有各個國家的租界,外國人地位相當高,不被中國當時的法律管轄。但是白俄難民和當地人一樣,必須屈服於法律、文化、道德上的一切約束。其次,幾乎所有難民在抵達上海的時候都已經身無長物,他們大多數是前軍人以及前軍人的妻子或者女朋友,沒有其他工作技巧,因此首先就面臨找工作的問題。
  當時的上海,如果想獲得白領工作,會講英語是必要的,但是白俄難民多半不會說英語,僅會法語,勉強說來,英語水平還不如當地的上海青年。於是,幾乎很少有難民能找到體面的全職工作,大多數是教授法語、音樂和芭蕾的兼職工作,以前的軍官多半從事警衛、民兵、私人保鏢的工作,女孩能在雜貨店、髮廊和製衣工廠找到工作已經是幸運的。更多的人迫於生活壓力只能走向犯罪,1929年,根據統計,上海外國人的刑事犯罪中,白俄人超過85%。
  年輕的白俄女孩很多出生優越,但是沒有任何語言優勢,更缺乏勞動技能,只能出賣色相。在她們來到上海的第一天就註定了將迷失在這個城市裡。在聲色場所的收入,很多時候足夠支撐整個家庭的開銷,很多女兒或者妻子別無選擇。
  白俄難民充分豐富了當時上海的娛樂生活,尤其是性交易市場。上海被稱為「東方巴比倫」,鴉片戰爭以後,一直是西方水手眼中的東方娛樂之都。之前,上海的色情場所之首是蘇西黃俱樂部,在這裡,來自韓國、日本和越南、泰國的女孩和西方水手們放蕩共舞是最常見的場面。不過後來,上海色情業的代名詞轉成廉價的白俄女子脫衣舞。很多白俄女子美麗非凡,她們的舞技更是無可挑剔,很快成為上海夜生活的最亮點。
  白俄難民從事多種職業,成為「上海人」
  白俄社群始終沒有在上海掌握政治上的主動,因為他們一直是靠出賣體力的一群,另外在白俄社群內還不團結,尤其是烏克蘭群體和其他人不和。但是白俄難民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上海的文化氣氛,至少完全改變了這個城市的種族關係。
  之前,白人在上海的地位之高無人能及,但是白俄難民來到後,上海人發現,白種人也能在服務行業里工作。白人可能成為你的私家保鏢,可能是你的駕駛教練,可能是你的私人裁縫。另外,白俄難民也豐富了上海的都市文化,例如現在很多餐廳裡的俄羅斯羅宋湯都是最地道的。
  白俄人帶來了正宗的交響樂和芭蕾舞,在一段時期里,上海市60%的交響樂都是白俄人演出的,他們的芭蕾也是最出色的,那個時期上海人對於芭蕾的迷戀可以說完全是因為白俄舞團的出色表演。他們還帶來了歐洲的歌劇,當時在很多大規模的俄羅斯餐廳裡,會有知名歌唱家表演歌劇,這在現在都是相當奢侈的。另外,很多白俄女子開設了私人的裁縫店,她們的設計也影響了很多上海上流女士的審美、著裝風格。儘管很窮困,但是很多白俄家庭仍舊保留著貴族式的生活傳統,這些傳統的價值遠遠超越了經濟價值,影響了當時上海很多中產階級市民的生活方式。
  進入上個世紀30年代以後,白俄社群開始逐漸強壯起來。最初一家白俄報紙出現是在1936年,名為《上海的俄羅斯人》,是由私人投資開辦的,隨後,很多東正教堂在上海出現,其中有1到2座規模還非常大,這也影響了當時一些上海人的信仰。等到白俄社區能夠支撐兩所白俄學校的時候,整個上海已經有6份俄羅斯報紙在發行,還有一個專門的無線電台。
  臨近1949年,很多白俄人再次成為難民,他們又乘坐各種船隻來到美國位於菲律賓的軍事基地。這一回在港口,他們等待了2年的時間,最終美國國會同意給予他們難民身份,發放美國護照。還有很多白俄人在二戰期間因為對祖國的無限思念和擔心,於是在中國解放之際紛紛向前蘇聯申請護照。更多的人,恐怕已經滲透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儘管仍堅持著堅定的信仰,儘管依舊無限思念祖國,但是他們已經將上海視為最後的紮根之所,成為上海人了。
  (摘自《南都週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