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纽约提喻法/提喻纽约/纽约浮世绘(台)

7.5 / 98,290人    124分鐘

導演: 查理考夫曼
編劇: 查理考夫曼
演員: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凱薩琳凱娜 Sadie Goldstein 彼得佛里曼 喬許派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runkpiano

2009-06-25 13:02:31

在死亡的強光中


可以絕望,但不要嘮叨。這是我看完《Synecdoche 紐約》之後的感想和自我告誡。不要讓絕望成為自戀的一種形式,尤其不要舉著你的絕望,就像一個小孩子舉著一根受傷的指頭那樣到處說:看,我的手流血了!我的手流血了!

        《Synecdoche 紐約》是查理•霍夫曼的導演處女作,由於霍夫曼之前寫過幾個頗有影響力的劇本,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期望值很高——如此之高,以致於後來有些影評人發現該片其實挺爛之後,也都一致認為它的爛,是一種偉大地爛,而不是平庸地爛。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一個30歲的男人坐在床頭哭哭啼啼地說:我太孤獨了,我要死了。一個50歲的男人坐在床頭哭哭啼啼地說:我太孤獨了,我要死了。一個70歲的男人坐在床頭哭哭啼啼地說:我太孤獨了,我要死了。然後,他終於死了。

        好吧,它的真實情節是這樣的:紐約的戲劇導演Caden試圖導一部複製現實的宏大戲劇,在製作這部戲劇的幾十年中,他的第一個太太,一個畫只有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畫的藝術家,一腳踹了他,跑了,雖然後來他不斷讀到關於她的消息,看到她的作品,甚至潛入她的公寓,但再也找不到這個人了。他的情人,一個住在一棟永遠著火的房子裡的女人,也一腳踹了他,跑了,雖然後來又回來了。他的第二個太太,一個對他的一言一行無限景仰的女演員,因為無法忍受他對前妻和女兒的唸唸不忘,一腳踹了他,也跑了。Caden一邊過著這種不斷被拋棄的絕望生活,一邊通過他的話劇哀嘆這種生活。最後當話劇已經龐雜到失控時,他決定放棄導演身份,轉而飾演劇中的一個女清潔工,讓這個女清潔工來做導演。在女清潔工的導演下,話劇曲終人散,他自己也在女清潔工夢中的媽媽懷裡死去了。

        你可能會說,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故事。對,我也是這麼想的。對於具有偵探癖或者被教育癖的觀眾來說,他也許能從「著火的房子」、「無限小的畫」、「紋身上凋零的花瓣」、「彩色的屎」等密碼中破譯人生進而對霍夫曼「大師」的才華嘆為觀止,如果他還能聯想到卡夫卡尤利西斯拉康德,其偵探癖和被教育癖就境界更高了,我卻,真的,什麼都沒有看到。

        除了一鍋燒糊的粥。

        如果一定要說這部電影有一個主題的話,我猜想就是人如何在死亡的陰影下生活。該片從頭到尾,一直在不停地死人:Caden爸爸、媽媽、女兒、話劇男主角、情人、前妻、滿大街的屍體、最後是他自己。Caden最愛看的報紙版面也是訃告版。表現死亡的陰影這個「永恆的藝術主題」,當然無可厚非,但霍夫曼對這個主題的表現則可謂拖沓、粘滯、陳腐,只見男主角從一個女人的懷裡滾到另一個女人的懷裡,哭了幾十年最後一命嗚呼。可悲的不是絕望,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以同一個姿勢、同一個表情絕望。有的人面對死亡的通緝,會身手矯捷地逃之夭夭象「貓和老鼠」裡面的那隻老鼠那樣演繹精彩人生直到落網,而Caden在死亡面前,卻彷彿一頭鹿被汽車的強光照射,完全不能動彈,徹底凝固在自己的驚恐里。

        當然粥是逐步燒糊的。一開始電影還比較正常,似乎一部中年家庭危機片,頗有伍迪•艾倫式的荒誕。後來前妻出走後,caden的時空感開始錯亂粥就煮得太稠了。再後來Caden找到飾演他的Sammy與其平行生活時,情節就開始徹底焦糊。到最後Caden和女清潔工互換角色,顯然霍夫曼開始自暴自棄了。他像一個畫家從寫實派走向印象派,又從印象派走向超現實派,最後由於創作上的走投無路而乾脆變成了潑墨派。在墨潑干之後,他讓女清潔工對Caden說:Die。

        Caden讓我想起情景喜劇Seinfeld裡的George。有一次George突然良心發現參加了一個幫助老人的志願者項目。在得知老人已經86歲之後,他就一直困惑一個人這麼老了怎麼還能這麼快樂。他不斷追問老人:你害怕嗎?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嗎?你離死亡這麼近,怎麼能不害怕呢?怎麼可能呢?你一定心裡很痛苦吧?最後老人忍無可忍,說:Get ou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