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School Days with a Pig

小猪教室/小猪的教室(港)/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台)

7 / 255人    Japan:109分鐘

導演: 前田哲
演員: 妻夫木聰 木杉漣 池田成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乏

2009-06-27 05:56:26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太美好,所以捲入悲傷


文 / 蘇乏

    不知如何落筆,可能是我小題大做,這部電影的意義遠超出影像本身。大概對很多人來說,《死亡詩社》才真正直搗人心,或者《大逃殺》才意義非凡,若排除過多情感的鋪陳與宣洩,《喇叭書院》《扶桑花女孩》《五個跳水少年》才算得上日本校園題材的主流,而在《煙花》《四月物語》《花與愛麗絲》清清淺淺宛若晨光的鏡頭中得以傾談的年華,才真正還原了那一去不復返的美好時光,但《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另一個出口,當指縫間稍縱即逝的童年和一個群體密不可分,當孩子們發自內心的疼愛與不可逆轉的生命發生關聯,為之爭執,痛哭流涕,直到直面現實,該如何描述他們所表現出的最真實的感受?或許換做某一名觀眾,會因孩子們近乎乞求的目光而妥協,而退縮。影片講述了一個令人心存惻隱的故事,其激烈程度亦遠非《夏洛特的網》所能承載。影片中濃烈的情愫、樸實的思辨、真切的話語形成了一個場,令每一個走進六年二班的人都會設身處地去思考,和我一樣深受觸動,體會到那位班主任的苦心,感慨良多。

【與小P的約定】

    「老師想讓大家先養大這隻小豬,然後再吃掉它。」
    面對老師這個提議,六年二班的學生十分不解,反問老師為何非要這麼做,為何不得不吃掉親手養大的小豬呢——班上一半的學生反對這樣做,他們或心存顧慮或提出各種質疑,即便自己畢業在即,也可以委託自願承擔飼養責任的三年級同學們,總之不能送到肉食工廠,吃掉親手養大的小豬和殺死它並無分別,他們認為這樣太過殘忍,卻意想不到另一半同學竟贊同將這位數月以來保有大家共同美好回憶的朋友吃掉,就算可以假借尊重生命,承擔責任,難道沒有別的解決之道嗎?雙方各持己見爭執不下,兩次試圖通過投票來解決在如何處理小豬上這一分歧,持平的票數令大家沉默,所有人用莫名的眼神望著班主任,這是六年二班全體成員的問題,代表六年二班全體成員的選擇,作為班級的一員,老師也要投出寶貴的一票。但或許直到影片結束,也沒有一個令所有人欣然接受的理由。
    班主任試圖通過讓學生們養大一隻小豬,使大家體會到真實生命的存在感。他希望藉此略顯傷感或殘忍的抉擇,幫助他們成長,通過數月來付出的辛勤與情感,讓他們懂得生命的短暫與寶貴,領悟生命存在的價值,對得來不易的食物付之感恩。更加深刻地體會大自然的規律,以及生活的真諦,去思考,去理解,去熱愛。正如影片中颳起颱風那晚一位學生的父親所說,無論從前他如何勸誡,如何教育,他那胖小子從未意識到剩下食物會怎樣。它們曾頑強地生存,現在為人類所食用,應當以行動報答自然的造物,回應這些付出生命來供養我們的食物。小豬的出現才真正讓小胖子感受到美味也曾經歷如此辛苦的成長,想到自己將要吃掉費心照料的食物,便感到淡淡哀傷,決定加倍尊重美味的食物絕不浪費了。
    大概老師從聽到自己的學生為小豬取名為小P起,便意識到這將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也是他職業生涯初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他鬥志滿滿,為推行這一課程計劃力排眾難;也在最後為自己或許殘忍的堅持而深深感到不安與歉疚。既然如此,便更不能允許自己做出任何讓步——終於走到了最後,之前種種辛勞與不堪都將因一絲惻隱而宣告失敗。這不是遊戲,這是他和六年二班學生們的約定,作為一名小學老師,他必須說到做到,不是也這麼要求學生的嗎?既然有約在先,答應吃掉小豬才可以養小P,也才有的那段難忘時光,就要恪守諾言,無論做這個決定有多麼艱難。對於班主任而言,這是他初次帶畢業班,也是教案中關於生命教育最為重要的一環。

【生命教育】

    在向校長申請將小豬帶入課堂時,老師曾提到「生命教育」,這並非故弄玄虛,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三生教育的組成部份。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不同方面,是使個體乃至群體完成認知進階和行為養成的過程。在這一漫長過程中,生命教育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前提與根本,理解並思考生命才能以正當的方式去生存,是個體融入社會,體味生活的真諦。
    在影片中,讓學生養小豬並最終吃掉是老師完成生命教育的手段,校方也曾提出較為中庸,如養雞之類的傳統事件模型,更有領導根本無法理解他的意圖,認為他選擇了小豬這樣一種寵物性質的工具最終會鬧得不可收拾。小孩會覺得小豬的憨態與固執十分可愛,因而表現出較為強烈的情感代入,其所引發的情緒波動與掙扎對老師更可能是一次打擊。雖然女校長持樂觀的態度,更多教員也慢慢表示理解並開始支持他,但冷眼旁觀的絕對大有人在,企望事情變成對挑戰傳統與常規的人一次有力的教訓。對此影片只抽取一個典型,並儘量弱化其感情色彩,對教員的質疑只是一筆帶過,未設置過多障礙,從而將是否吃掉小豬這一主要矛盾在一個相對簡單的社會儘可能放大。放棄在制度上做文章使得影片情節與基調保持一致,用更多的筆墨來表現學生自身的感受,讓他們說話,讓他們爭吵,讓他們毫無顧慮地投入情感,這才使得影片近乎真實,細膩且感人。
    在現實生活中,日本近年流行的「餘裕教育」便是典型的生命教育,其原意在治癒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自殺傾向,亦使得環境破壞與浪費等社會問題得以緩解。餘裕教育希望通過生命教育來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美好與珍貴,提倡「熱愛生命,選擇堅強」,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並承受挫折與苦難,進而與自然和諧相處,熱愛其他生命。為實現這一目標更有日本的專家建議把體驗農村生活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想起小學時代形同虛設但至今尚有保留的《自然》讀本,筆者心中不禁一陣感慨,不回小學很多年,聽聞亦有了游泳館和塑膠操場,只是不知現如今是否還是那些鷹派老師,那套腐朽說辭,那般填鴨教法。
    美國的生命教育源於哲學命題,曾重在建立生死觀念,現在由品格、挑戰、情緒三部份構成;澳洲的生命教育則開始於反毒品;而紐西蘭希望藉此使孩子們更多認識自己的身體,學會照顧自己;香港、台灣長久以來受殖民影響,其生命教育的倡導者與所授內容大多來自宗教或民間社團,故而也各有差異。國內外生命教育在具體議題上有不同的側重,但其核心和方式總歸類似,所獲得的收效卻有不盡相同。究竟逐年上升的自殺數字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命教育的不足乃至弊端,這確實值得探討,或許本不單屬生命教育的微詞,但面臨引人恐慌的責任、道德缺失,三生教育有時的的確確只是一句口號。龐大的教育機構更多實現了產業化甚至企業化,而優雅的主導思想如詩歌般充滿浪漫主義情懷,其教學過程中辦學手段深得先鋒戲劇的真傳。每種行為藝術的文案,或標語,聽起來都僅僅只是一套漂亮話,風緊則扯乎。比如我國的素質教育,其結果究竟如何有目共睹,但初衷總歸是好的。滿飯好吃,滿話難說,由衷祝願新生命誕生在或許對的時代。

【對生命的爭論】

  再說回影片,小P給六年二班帶來超乎課堂的歡樂,為照顧小P,他們在操場上搭建小屋,向食堂索要當天剩下的食物,清理豬圈弄得一身臭味,為維護小P他們充滿了正義感,去體諒動物的心情;班主任也在家長面前據理力爭,與反對的聲音進行斡旋。然而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一直為他們所忽略的事情浮出水面——諸多為什麼,更多怎麼辦——赫然成為這班小學生必需要思考的問題。他們無法回應家長有意無意的尋問,惴惴不安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個好朋友。
    小P終將長大,變老,死去,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它和其他同類有什麼區別嗎?僅僅因為是自己養大的便不能被吃掉嗎?交給低年級的同學會怎樣?小P已經是大塊頭,對低年級的同學會不會有危險?他們能像自己一樣照顧好小P嗎?因為自己要畢業而把小P甩給別人這樣對嗎?那麼選擇吃掉即便殘忍會不會才是負責到底的做法?真的無法改變什麼亦只有珍惜回憶嗎?一連串疑慮接踵而至,但真正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任何一種選擇都在對「私有」和「承諾」進行破壞。
    為小P取名,然後喊它,本身便傾注了情感,這和農夫所傾注的心血有所不同。取名是一種私有化的象徵,死亡會為這種私有畫上終止符。什麼樣的方式對小P才是最合適的,這引發了班級性的爭論,可立場終究侷限,怎麼能苛求小學生做出毫無偏私的判斷呢?既便如此,仍舊有很多對白值得深思。就算在我國,只要營造一個開放自由的氛圍,同樣的話題也會得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回應,孩子的回答是直接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缺乏思考,正是那些時常聽不見的聲音,充滿了智慧與鋒芒,關注紀錄片的朋友一定會深有同感。影片裡,轉校生在爭論中一直沒有發言,直到最後大家沉默了,她方才站起來,同樣紅著眼圈,她問老師:
    「誰能決定生命的長短?」
    誰都不能,但此時此刻便是他們在決定小P將繼續存活,或即將死亡。
    生命是平等的,但卻有不同軌跡,生存是等量的,但卻有不同價值,這便是生活教給我們的事情。若生命教育只將視野對準生命鮮活的一面,便狹隘,對死亡的理解、思考同樣參與人的行為與判斷。寵物的死亡,朋友的死亡,親人的死亡,這些事情不僅改變了外部世界,更在內心造成無以復加的震撼。影片在六年二班的同學們追趕卡車的畫面中結束,當他們逐漸消失在畫面中,小P慢慢探出頭,故事便即落幕。

    生命和死亡不是靜止在書本或網頁上的空洞字眼,不是佔用4位元組的冷漠符號,也不應在人生那許多偶然折點上忽然附加難以承受的重量。《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所展示的是一幅有笑有淚的畫面,有28個有血有肉的生命,那些表情或哭或笑,那些面孔歷久彌新。生命,死亡,這些簡單的字眼因小P而獲得了深遠的意義,也將影響許多人,老師的堅持也因此有了回報。當故事裡的小朋友們十數年後回首那段時光,有價值的固然是和小P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更包括因太美好而曾捲入的悲傷,從他們的爭執中你可以發現敏感的孩子什麼都懂,從他們的眼神中你可以捕捉到世間所有情感,或溫和,或極端,只要有一個契機,只要予以適當的引導。故事後的故事,他們很快便會從低潮中走出來,變得堅強,因為他們還有更多事情要做,還有更美好的未來等待著,路還長。

2009.06.26 蘇乏,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