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咖啡館裡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Cafe

咖啡馆里的女孩/咖啡馆女孩

7.4 / 8,745人    94分鐘

導演: 大衛葉慈
編劇: 理查寇蒂斯
演員: 比爾奈伊 凱莉麥唐納 肯史托 沃夫卡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nemy

2009-06-28 08:37:44

世界的邊緣與孤島


這部片讓我聯想起今年奧斯卡提名影片中的一部,the visitor:
同是一個孤獨老男人的生活里進入一個陌生女子,劇情都與全球化之下的現實社會問題相關,老男人的世界或多或少都被未曾經驗過的某一類女性而改變,某種介乎愛情與非愛情的人性情感最終都沒有達成溝通與交往的圓滿,etc。
這部影片的名稱即含有一種靜默的暗示:cafe,西方及其以外很多地方的社會裡,它與城鎮、文明、民主、禮儀、情感、記憶以致政治、文學和藝術等皆相關,是醞釀著豐富的歷史與現實內容的「公共空間」,一個文化符號。咖啡館裡可能坐著的人包羅萬象,誇張點說,也許是藏龍臥虎。於是,一個有著不堪回首過往的年輕女子在這樣的地點,偶遇了一個老男人,一位看起來有點窘迫而疏離的國家高級公職人員。從他向女孩搭訕的情狀看來,他真是個典型的英國老男人——看多英劇的人對這樣看似木訥呆板,內裡情感豐富無處發洩的男人角色應該不會陌生。何況,他在love actually這部從頭到尾洋溢著愛的影片裡,扮演的還是個非常hot的過氣老歌星。
影片的高潮不是他們的相識相知過程,而是在這位看似沉靜單純的女子跟著老公務員在有bejiork的冰島,對他的上司——財政大臣,以及上司的上司——英國首相,說出了她作為普通人,從男主角口中了解到的,關於G8會議的「真話」,剝下皇帝新衣的部份。
憑心而論,如果是個英國人看這部片,和非英國人看,感覺一定有相當的不同。豆瓣對這部片的幾篇評論看下來,多集中於對劇中人物情感與經歷的理解分析;而其中涉及的政治與經濟背景,也許太過乏味,便僅僅只被視為背景而已。
the visitor聚焦於不同種族和信仰的男人與女人,在所謂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識形態分歧造成的國家與族群的敵意與誤解,如何傷害著眾多平凡而善良的人,支配人們的命運情感,悲傷流離。這咖啡館的女孩和老男人,則聚焦全球性的權利不平等、發展不平衡問題,如何被操縱於大國政客之手,如何在官僚外交中被虛偽的辭令架空為霸權政治博弈的籌碼,而男主角內心深處那壓抑著的60年代搖滾青年的理想主義,不僅暗自煎熬著他自己,也刺激了社會邊緣的女孩。
是曾經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的「國際主義」意識?亦或基督教文明下普世的平等人權觀念?還是單純因為曾經受到男性壓迫而對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現實感同身受?女主角Gina儲備了怎樣一種勇氣,才能如此鎮定平和地面對一群世界最高級政客,侃侃而談?且還刺激得他們或反感或羞慚。同出自英國,女作家坎特比說「作為一名婦女, 我沒有自己的國家, 我的國家就是世界。」也許這句話能為女主角這些突兀的舉動做一註腳。至少故事作者應該是相信現代女性在某些情境下有可能表現如此激烈的。
片中冰島G8峰會的最終宣言是,今日世界的大哥大美國及在歐洲與不列顛平起平坐的法、德最終與鼓起勇氣「主動進攻」的英國首相達成某種程度的一致:把世界性貧困問題放在本國發展問題之前提出來。未知英國觀眾看到這裡會否覺得諷刺?又或感到在虛擬空間裡總算出了一口氣?獲得些許安慰?儘管現實世界裡英國慣常亦步亦趨於美國之後,英國首相在片中終於表現出高於美國人的開明睿智。
顯然這部片寄託著某種美好的理想:大國應在政治和外交活動中,更務實地把發展中國家、大量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置於本國議題的重心,而不是空談理念或搞平衡主義。但更顯然,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甚或未來,對於這些把自己的資本積累建立於貧弱國家的大量輸出和被剝削基礎上大國,真正實踐這樣的理想幾乎無異於釜底抽薪——其本國的既得利益者如何可能妥協於「理想」?這正如lawrence和Gina的感情難有安放之處——年齡、經歷、觀念的差距擺在那兒,誰也沒有勇氣跨越;大國與小國的交往,客觀上也無完全平等的可能:照顧你,給你解決債務、補助和貿易問題,那是賞你的,若本國民眾和其他大國不答應,不給你解決,那也是你該著倒霉。一系列關於疾病、飢餓和死亡的數據,通過lawrence焦慮疲憊的訴說,在英國公民Gina想像中成為活生生的個體面臨的殘酷現實,它們也確是每天發生在世界許多地方的真相,但實際上對她而言,同對英國高官們的政治生活一樣,那仍舊是遙不可及的幻象。達成真正的認知、理解及互助,對任何一地的任何人群而言,都是需要付出無盡努力的長期過程。
正是在這樣赤裸裸的世界難題面前,老男人與女孩的相遇和相知變得嚴肅深刻,他乾涸已久的情感和精神期待濕潤溫暖的慰藉,但這無所顧忌的女孩對他難得的理解、體貼和接納,才是令他鼓起勇氣一而再、再而三發出笨拙而誠摯的邀約的動力。最後,他們才發現,其實彼此都還那麼不了解對方。這女孩不是無所顧忌,而簡直是無所畏懼,她說之所以要在政客們面前恣意放言,因為那是你想要我做的,正是在努力理解他的過程中,她感受到世界另一些角落所處的困境;這老男人並非真那麼呆板保守,而簡直是壓抑得可悲——他終於破開也許戴了有幾十年的硬邦邦面具,一個人杵在寒冷的冰島的機場,喊出無數聲fuck~fuck i want it!到底是後悔因為自己的索取與溫柔傷害了女孩?還是後悔自己無法堅持年輕時想要實現的理想,以致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孤獨無用的人?
從lawrence的角度來看,Gina應該算是個邊緣人,當他得知她曾經呆過監獄,驚訝直白地袒露在面上,甚至衝動地疑心她是否在有計劃地誘惑他。而Gina看lawrence的目光,似乎總蘊著某種悲憫和安慰,這個看起來孤獨冷漠而僵硬,在上司同事面前弓著背、蜷著腿、縮著手,怕冷似的瑟縮著的老男人,其實何嘗不是另一種邊緣人。恰是如Gina這樣經歷過普通女孩不會有的痛苦與挫折的女性,才可能跨越時間和經歷的溝壑,與老男人lawrence達成某種默契和理解,他們未必意識到這點,但正是這些未在片中明示的「留白」,讓他們的情感牽絆顯得引人注目但真實美好。
當一個人在人群中總感到某種孤獨,或一瞬間的不合群;當他獨處時總是循著本能一般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行為方式生存,其實,他們都是對他人有所期待的「邊緣」之一角。在不列顛多雨潮濕的島嶼,又或苔原無垠的寒帶冰島,講述能夠感知他人、他地痛苦不幸的孤獨者的故事,確乎更容易讓我們相信其真實的存在,進而產生共鳴。島嶼,既可能是大陸的邊緣,也可能是海洋的中心;正如島嶼上的人,在生存於一種世界邊緣的同時,也可能是生存於另一世界的中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