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螢光幕後--Network

电视台风云/荧光屏后(台)/荧光幕後

8.1 / 170,760人    121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派迪查依夫斯基
演員: 費唐娜薇 威廉荷頓 彼德芬治 勞勃杜瓦 Wesley Add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varnold

2009-07-05 08:44:15

幾度風雲幾度春秋


更完整圖文分析版請看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135.entry


在去年四月,我曾寫過一篇《老而彌堅,相見恨晚》,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281.entry傾全力推薦了那部誕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不朽電影《十二怒漢》。在那篇文章里我說「好電影娛樂人,偉大電影改造人」。就這樣又一年過去了,真正能從心底里改造我的電影還是可遇不可求——直到上週看了《電視颱風雲》,我終於再次體驗到了拍大腿、撞腦袋的刺激。同樣是上世紀的老電影,同樣是西德尼•盧麥特的作品,震撼依舊!可惜這部無比犀利的好電影在中國卻並未受到廣泛推崇,這有各種因素使然,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它是1976年的電影,如果沒有人替它好好吶喊一下,大多數人還是不會注意的。我若不是去看那比較有名的陰謀論紀錄片《時代精神》系列的話,恐怕也不會有動力去啃這長達兩小時的老骨頭的。當時我就奇怪了,《時代精神》是近幾年的憤青作品,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段引用《電視颱風雲》那麼老的電影?《時代精神1》引用了兩大段,《時代精神2》又引用了一長段,除此之外這系列紀錄片沒有再引用其他任何電影片段。等在優酷上看了《電視颱風雲》後,我才曉得,這《時代精神》系列的這些陰謀論觀點,早在30年前就有電影人以這樣成熟而震撼的方式表達過了,《時代精神》充其量無非是《電視颱風雲》的補充閱讀而已。所以,如果你沒興趣看我又長又臭的推薦文,卻對陰謀論情有獨鐘,對宋鴻兵的《貨幣戰爭》半信半疑,對這個由資本掌控的世界感到暈頭轉向的話,不妨直接去看看這部《電視颱風雲》,它既是警示寓言,又是驚世預言,一定是有些收穫的。



《電視颱風雲》講的是一群「我為電視狂」的人的故事。在一個由導演西德尼虛構的美國第四大電視網UBS(當時三大電視網為NBC、CBS和ABC)里,原本德高望重的新聞主播霍華德•比厄因新聞節目收視率低下而被告知要一週後下崗。重壓之下的比厄有些精神失常,他在第二天主播新聞時對著千萬的觀眾說一週後他將自殺。誰知這不負責任的言論卻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電視網高層決定將錯就錯,讓他在節目中繼續他的瘋言瘋語。在一次次的事件升級中,比厄愈發瘋癲,對整個世界妄加評論,卻反而因「敢說真話」而成為無數處於現代性迷茫的觀眾的精神教主,直至整個事件向誰都無法掌控的方向發展,彷彿有一張無形的網,將所有的人牢牢罩住,將他們推向各自命運的終點……

《電視颱風雲》不是《變形金剛》,劇透是有殺傷性的,所以我對故事只能介紹到這裡。這裡要著重講的是它的主題的現代性——正如四十多年前的《2001:太空漫遊》仍然是目前最先鋒的電影一樣,《電視颱風雲》的故事哪怕從三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仍然絲毫不過時——甚至比它剛誕生之初更切中人間的要害。這也是《時代精神》得以一再引用該片段落的緣由:荒謬與虛擬的電視,卻是給大眾洗腦的最佳工具;肆無忌憚的資本運作,嘲弄著西方的民主,模糊著國家的界限……除了蘇聯是過時的語彙,《電視颱風雲》更像是拍給三十年後的我們看的預言,預言著金融危機,預言著反恐戰爭,預言著世界格局,預言著你我每一個新世紀公民的未來人生……

《電視颱風雲》在某些段落毫不忌諱地用最適合的視聽語言向觀眾催眠,這裡的「催眠」不是讓你覺得無聊得想睡覺,而是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片洗腦,在這些段落中,本片超越了電影,而成為了某種劇場、某種演講、某種宣言、某種佈道。且看下面比厄對著電視直播所說的一段瘋言瘋語,看它是不是比我的語言更能打動你:

「我不需要告訴你們事情很糟糕,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很糟糕。現在是個蕭條期。每個人都失業,或者戰戰兢兢地害怕失業。一塊錢就像以前的五分錢。銀行都完蛋了。售貨員帶著槍站櫃檯,滿街都是朋克。沒有人能知道做什麼。這種生活似乎看不到頭。我們知道空氣不再適合呼吸,也知道我們的食品不再安全。我們坐著看電視,聽著某些播音員告訴我們今天發生了15起殺人事件和63起暴力事件,好像這是理所應當發生的一樣。我們知道事情很糟糕,比糟糕還要糟糕,應該說是都瘋了。所有事情所有地方都瘋了,所以我們哪兒也去不了,我們只好坐在家裡,慢慢地坐等我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只能說,『求你了,至少讓我們在自己家裡可以一個人呆著吧,讓我可以吃烤麵包,可以看電視,可以給我的車配上鋼製輻射板,我就滿足了,就讓我一個人呆著就好了。』我不會讓你一個人呆著。我就是要你發瘋!我不允許你抗議或是暴動,不要給你們的眾議員寫信,我不知道告訴你們寫些什麼。我不知道對於經濟蕭條、通貨膨脹、蘇聯人、街上的犯罪事件能做些什麼,我只知道首先你們得瘋掉!你們應該說,『我是個人,真該死,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所以,我要你現在就站起來,我希望你們所有人都從椅子上站起來,我希望你們每個人現在都站起來,走到窗戶前,打開窗戶,把頭探出去喊,『我已經完全瘋了,我再也受不了這樣了!』」

這段獨白與《電視颱風雲》另兩段獨白一起,完全可以成為同《華爾街》裡麥可•道格拉斯的「貪婪」獨白和《刺殺甘迺迪》裡凱文•科斯特納的法庭陳述一樣名垂影史的大段獨白。我們無奈地發現,比厄所控訴的種種「糟糕」狀況,三十年來不僅沒有絲毫改善,而且愈演愈烈,成為了全球性瘟疫。我們該何去何從?《電視颱風雲》並未給我們答案。它只是在鐵籠里吶喊的那個醒來的人。



觀看《電視颱風雲》時始終會被西德尼的鼻子牽著走,因為這部電影並不屬於任何一種類型片。我們跟隨著比厄,共同經歷著他人格與信仰的三重的蛻變:

第一重蛻變,他由剛正不阿、值得信賴的電視新聞主播,蛻變為將職業道德扔到陰溝裡的瘋癲主持人。他的視界從單純的新聞製作,上升到電視網的運作規律:他看到了優勝劣汰的殘酷本質。他代表著這一層視界發言,在這一層視界,個人的價值尚且可以得到彰顯,個人的選擇尚且還有意義。

第二重蛻變,他由瘋癲的主持人,蛻變為煽動大眾情緒、揭穿現代媒體謊言的精神教主。他的視界再次提升,他超越了UBS,上升到了社會大眾:他看到了煽動的力量,他看到了群體的無意識。他代表著這一層視界發言,在這一層視界,個人仍然可以有所選擇,但個體的聲音將埋沒於社會的洪流之中。

第三重蛻變,他由維護舊價值觀的精神教主,蛻變為為資本家鼓與呼的跳樑小丑。他的視界再次超越社會大眾,上升到了推動世界的背後力量:資本。他代表著這一層視界發言,在這一層視界中,個體不再有所選擇,資本決定著個人的命運。

正如本片的片名「NETWORK」一樣,故事中的人和事,始終被一張無形的網籠罩著。這張網不是電視網,而是同樣籠罩你我的資本之網。本片是如何闡述這張網的呢?且看UBS最後台的老闆,亦即本片最大BOSS——傑森的獨白——這段獨白不僅顛覆著比厄的信仰,領導著他走向自己的末路,也同樣震撼著身為觀眾的我們的心靈:

「你有自然界的原始力量,比厄先生,而我沒有。聽明白了嗎?你以為你僅僅只是阻止了一場交易,事實卻不是這樣。阿拉伯人是從這個國家拿走了數十億美金,現在他們必定要還回來!這是潮漲潮落,這是重力潮汐,這是生態平衡!你是一個從國家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老人。沒有國家,沒有民族,沒有蘇聯人,沒有阿拉伯人,沒有第三世界,沒有西方世界,只有由各個系統組成的一個整體系統,一個巨大的、無限的、交織的、相互影響的、多種變形的、多個國家的美元的天下。石油美元、電鍍美元、多種美元、馬克、日元、盧布、英鎊還有錫克爾。這個國際的貨幣系統決定著這個星球的全部生活。這才是今天萬事萬物的自然法則。這才是今天銀河系裡、萬事萬物的原子、次原子結構。而你擁有自然界最原始的力量。你可以作出補償!我讓你聽明白了嗎?你在21寸的螢屏前,站起來呼喊著美國和民主。沒有美國。沒有民主。只有IBM、ITT、ATMT、杜邦財團、陶氏化工、聯合碳化物公司,還有埃克森。這些才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國家』。你認為蘇聯人在開行政會議的時候說些什麼?卡爾•馬克思?他們會拿出他們的線性規劃表,統計決策理論,極小極大解法,計算他們交易和投資的報酬成本的比例是多少,就像我們一樣。我們現在不再是在一個充滿意識形態和國家觀念的世界裡生活,比厄先生。這個世界,是個由企業組成的團體。它毫不留情地被不可改變的商業法則決定著。這個世界就是生意。從人從泥土裡爬出來那刻起就是。我們的孩子,比厄先生,將會活著看到,一個完美的世界。沒有戰爭和饑荒。沒有壓迫和殘忍。一個巨大的為普天下所有的公司,大家都在那裡工作,獲得同等的報酬,持有一定的股份,獲得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焦慮都得到安撫,所有的煩悶都得到開解。我選擇了你,比厄先生,去傳講這個福音。(比厄:為什麼選我?)因為你上電視,笨蛋。六千萬美國人聽你說話,從週一到週五。(比厄:我看見了上帝的臉。)你說對了,比厄先生。」

就是這段話,徹徹底底改造了比厄的靈魂,讓他走向了滅亡的邊緣。曾有人在看了《2001:太空漫遊》之後撲向螢幕,大喊著「我看到了上帝」。與這個受影史上最宏大敘事所震撼的熱情觀眾相比,比厄的「我看見了上帝的臉」這句話卻顯得廉價而滑稽,也是這個人物悲劇性命運的根源。他以為他看見的是上帝,其實按照西方的傳統觀點來看,這段BOSS級別的演講,恰恰是魔鬼的獨白!

導演西德尼坦陳,《電視颱風雲》並不想諷刺電視,也不想諷刺受電視蠱惑的大眾。這不是一部諷刺片,而是通過轉述魔鬼的語言,來達到啟發思考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電視颱風雲》不僅僅撰寫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吶喊」式獨白,還通過各種紮實的視聽技巧對觀點進行強化。



一年前看的那部《十二怒漢》,就讓我折服於西德尼的場面調度能力。能在短短時間內讓觀眾記住十二個角色,絕對是最頂級的導演功力。西德尼是如何做到的,可以看看我當時寫的那篇分析。

而《電視颱風雲》再次擲地有聲地證明了好電影的標準:好故事,好表演,好主題,和好技巧。雖然沒有特殊視覺效果,但是《電視颱風雲》用最樸實的剪輯、最恰到好處的燈光和最富有寓意的場面調度,深深給我們上了一課:電影要做到視覺上好看,方法多著呢!

故事從一堵電視牆前突兀地開始,又在同一堵電視牆前戛然結束。

(下文圖文分析有劇透,閱讀請謹慎)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787/#next_photo
上圖:如何開頭,恐怕是任何一個有野心的導演最絞盡腦汁的事情之一。而這個畫面,可能是我所看過的最直截了當的開場了,我沒查時間的先後,很有點《發條橙》的開場的味道。鏡頭直接從由四個電視屏組成的電視牆開始,逐漸推向右下角的主播。畫外音開始不動聲色地介紹我們的主角過去的輝煌和現今的困境。開門見山,一目瞭然,十分乾脆的開場,也很有資訊量。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795/#next_photo
這個鏡頭是《電視颱風雲》的第一個非現實主義色彩的鏡頭。比厄在經歷了被解聘又重新續聘的風波後,躺在床上的他出現了幻覺。一道莫名的強光照耀在他的臉上,他開始自言自語起來。「為什麼是我?」他問道。隨後他展開了詭異的笑容。這裡我們只看到他一個人說話(如同我們看著一個人打電話),後來比厄在直播中重述了這段對話。他說他聽到了上帝的聲音,上帝要他說真話(即傳講福音):「我問『為什麼是我?』那個聲音說,『因為你上電視,笨蛋』。」這個對話與後面他與老闆傑森的對話遙相呼應。這個長鏡頭成為這部影片使用的第一個怪異鏡頭,像一個書籤一樣插在故事中,從這個鏡頭以後,比厄堅信自己是受到了上帝的感召,而我們則可以猜測他真正陷入了精神分裂的泥淖。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82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842/#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73/#next_photo
這是在一個雨夜,比厄在直播時開始了他的第一段長篇獨白(上面已經摘錄過了獨白內容)。為了增強感染力,鏡頭從一個遠景推到近景,期間只插入極短暫的女製片人黛安娜的表情。這極為簡單的剪輯,迫使觀眾全神貫注於表演和台詞。從黛安娜的表情來看,她十分興奮。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她興奮不是因為她受了比厄的演說的鼓動,而是她知道這段演說足以讓這個節目火爆一時,這就意味著收視率,這就意味著廣告商的青睞。一男一女,一個是入戲的,一個是齣戲的,在這對比中,我們可以隱約了解到電視製片人並不在乎演說的內容是什麼,只在乎演說是否會拉來贊助。所謂「電視謊言論」,在鏡頭的簡單對比中被展現得活龍活現。當最後比厄激動地站起身來的時候,背景音效開始扮演了另一個角色:出現了隱隱約約的雷聲。音效的介入表達了影片編導的意見: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瘋狂的開始。不同尋常的視聽剪輯,如同交響樂中的一記重音,將全片帶入了第一個高潮。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81/#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92/#next_photo
這一段就是以白描的手法,表現了比厄剛才演講的煽動效果。老新聞製片人麥克斯(比厄的老朋友,也是片中唯一能夠對電視有所冷靜思考的人,如今卻賦閒在家)在看比厄直播的同時打開窗戶,看到窗外此起彼伏的民眾狂潮:無數觀眾響應了比厄的號召,打開窗戶向外大聲喊:「我已經完全瘋了,我再也受不了這樣了!」鏡頭先從一對年輕情侶吶喊開始,切換到一扇又一扇窗戶,十二個鏡頭由近及遠,由小及大,吶喊由清晰變成混雜,詭異的拍攝角度配合電閃雷鳴的聲光效果,產生一種光怪陸離的感覺。這裡提一下,《電視颱風雲》是不用配樂的,所有聽到的聲音就是音響和對白。所以當各種聲音如趕集一般混雜集中在這一段落時,在視聽上又形成了一個華麗的高潮,與前面的比厄演說的簡單、樸素的高潮形成對比,前一個是理性的,後一個是感性的,錯落有致,敲打著觀眾脆弱的神經。相信所有看過觀眾都會對這個情節難以忘懷。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603/#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629/#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014/#next_photo
好萊塢電影的優秀作品中,台詞往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資訊量。在片子的前半段,我們反覆在人物台詞中聽到UBS的後台財團大老闆傑森的大名,卻始終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給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之感。長時間的鋪墊終於有了回報,在這個會議段落,UBS的總管法蘭克匯報著節目的運營業績,鏡頭慢慢平移過長長的會議桌,越過一個個面無表情的股東的臉,最終定格在這樣一張敦厚、堅毅、不容置疑的臉上。我們這才看到「傳說中的」傑森。「很好,法蘭克,值得發揚,繼續保持。」(這句話在之前法蘭克的台詞中也提到了,形成照應)。富有磁性、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為前面所有戲劇衝突進行了一個總結,並為下面一個新的衝突階段鋪平了道路。本片的段落結構非常清晰,從這張臉和這句台詞開始,電影的視野從UBS,上升到了資本。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04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2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6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70/#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31/#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40/#next_photo
以上的鏡頭是本片最讓我肅然起勁的、同樣也是最讓我毛骨悚然的一段。事情的起因是比厄在節目上利用電視的影響力破壞了UBS的被收購案,一單價值20億美元的交易泡湯。所有人都推定傑森會宰了比厄,但是事情卻並不向這個方向走去。比厄如約來到了傑森的會見室,傑森別有心機地拉著他走向先前我們看到過股東大會的會議室。這個「別有心機」,其實是導演西德尼的心機。早在《十二怒漢》的時候,他就利用陪審員會議主持人的台詞宣佈12位陪審員不得更換座位,以此完成了短時間內讓觀眾記住12個主角的奇蹟。所以,西德尼的場面調度能力是很恐怖的。果然,隨著傑森一個拉窗簾的動作——這拉窗簾的手何嘗不是導演的手——這個房間由明亮的會議室變為了昏暗的舞台,極具幾何結構美的攝影構圖讓舞台正中央的傑森成為全片絕對的主角,因為縱觀上下兩小時,沒有一個人曾經如此受光與影的眷戀。在這個段落,所有的視聽元素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將傑森「非人化」。如同法庭上法官發套和法袍的職責是讓法官「非人化」一樣,電影的所有手段在此時此刻的職責就是讓傑森「非人化」,因為只有「非人化」的角色說出來的話,才能代表造物者的意志。於是我們看見很長一段時間內,傑森走過長長的會議桌,一盞又一盞檯燈遮住了傑森昏暗的臉,傑森的聲音也由高昂變為低沉,他說的話卻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敲打著我們的心扉。直到最後的定格,傑森的輪廓光彷彿成為了一道聖光,仰角的拍攝角度與俯角拍攝比厄痴迷的眼神的切換,讓我們知道了所謂「傳福音」為何意。無論這是傳上帝的福音還是撒旦的惑言,至少在這一刻,傑森不是人。我們還看到電影用同一種光拍攝比厄的臉,這張臉同他早前躺在床上自言自語的那張臉是何其相似,那是那張「超現實主義」的書籤與現在故事翻到的書頁在遙相呼應!所以我們才能夠知道,比厄的人生目標和信仰又一次改變,人生軌跡也走向結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62/#next_photo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也是完美的。四台電視機組成的電視牆猶如一堵誰也無法掙脫的網。比厄的死,兒童產品的廣告,旅遊風景,戰爭新聞,全部在這張網裡,你看到他們之間冰冷凜冽的聯繫了嗎?

評分:5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