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溥仪(港)

7.7 / 111,518人    163分鐘

導演: 柏納多貝托魯奇
編劇: 柏納多貝托魯奇
演員: 尊龍 陳沖 彼得奧圖 黃自強 坂本龍一 鄔君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蘇辛

2009-07-12 00:33:43

如果黃昏都停止


   他從未真正的努力,別人給他一條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給他一條路,他再接著走。
                               ——題記


   最初看到這個電影,是在很早之前某本講述奧斯卡獲獎影片的雜誌上,海報是一個小小孩低頭蹙眉穿著皇服,他的頭顱很大,總讓我懷疑頭皮里和趙薇演《少林足球》一樣,塞上了別的東西,當然在看到電影之後才發覺海報給人的感覺不過是因為攝影師角度的問題。
   但每一張海報都如出一轍的用了黃昏一樣的底色,在某些重大問題上,認得感受總是那麼相像,也只有在這些問題上,他們才會忘記人要有自己的觀點,對於這樣一段歷史,人說的太多,所以長時間抵制自己不去看這部電影,因為不相信誰能真正的訴說歷史,人連自己的故事都不能真正可靠的敘述,那麼,對於這樣一部個人與故土的歷史,誰又能夠道明真相,坦誠相告?說故事的人說出的故事很多時候是帶了自己內心希望聽者關注的焦點,所以,每一部電影、,每一本書,都有作者無意識的側重,儘管許多人都在發佈會上信誓旦旦的告訴觀眾,自己是多麼的可以信任。
所以對於這樣一部西方導演講述的電影,我至今仍不能相信它的全部,而這樣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每次打開豆瓣頁面都是許多的外文名字鑲嵌漢字,內心總會略略的苦澀,西方人喜歡中國故事,但他們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個西方的中國視角,當然不乏有努力為之的,但結果往往很失敗,到頭來不僅僅是西方人不買你的帳,連中國人都是罵聲一片。
 
    電影中,很多次都明顯得讓我懷疑是導演在努力讓人注意的地方,比如,兩次擋住溥儀奔向外面的門,儘管一次是紫禁城,一次是東北,但這個男人的表情,始終是最初的樣子,兩次看到這一點,我總會不自覺的想,就算溥儀跑出去了又如何?他只是需要發洩,發洩孤獨的囚禁,發洩被耍弄的自尊,作為「皇帝」的自尊。
    還有,奔跑,無盡的奔跑,幼年時的奔跑,少年時的奔跑,阿嬤被帶走時的奔跑,紫禁城偌大的庭院在我看來都不及阿嬤被轎子抬走的那條紅牆矗立的逼仄長路,而那條路也正像是宮裡的人用數年培養起這個男人高牆一樣的尊嚴,只是,它們在若干年後,竟就如同帶走阿嬤的巷子,被活生生的剝離,也許,溥儀並不像電影中訴說的那樣有孤獨的童年和少年,他只是落寞,因為至親的人都在離開他,而他只能在冠冕的理由中,以一種自以為是的孤絕在與龐大的現實對抗,他用西方的一切來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宮廷,卻在一次打球比賽中被請出生活數年的皇宮,高牆之下,他的心境更是一種落寞。
    就像那個千年以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李煜,青年時代是不快樂的皇子,中年時代是不快樂的皇帝,但真的不讓他做皇帝了,他又去膩膩歪歪的感懷,我怎麼就成了階下囚了呢?
    但後人卻也真的就給他賦予了多少美妙的閒愁,正如人們不會對康熙存在幻想,而會對順治百般猜度,人們對於無能的帝王往往有著深切的憐憫,甚至在想像中給他們嵇康羅成一樣的相貌,給他們玉樹臨風的氣度,給他們李白一樣的浪漫,但溥儀卻沒了這樣的機會,不僅僅因為他因為自己的無知成為了一個傀儡,更是因為在他的生命中,通訊事業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祖輩年代所能想像的高度,他的後半生被許多人所知,成為共和國改造人性的良好範本,人們對於他,只剩下了最早之前往事的窺探。
    我從不覺得溥儀是個悲劇,他的一生都在尋找出口,卻終於在丟失了所謂皇帝的尊嚴之後跨越了藩籬,他從未真正的努力,別人給他一條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給他一條路,他再接著走。這是一種怎樣現實的無為思想,當然電影中少年溥儀對莊士敦講述老子的一番話並不一定是因為這個原因。
    
    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婉容和我們的主人公溥儀,而是盧燕版的慈禧,那是一副真正的末日,但就算是末日,還是有人給她進長壽湯,她用一個帝國的長壽換來了自己的長壽,在電影中以介紹宮廷的典型音調留下了冊封的口諭,那像歲月的眼睛一樣的碩大夜明珠,更像是一顆掛在歷史天空中沉默的星辰。
    每一個朝代都要出現這樣一個人,像是事先商量好了的,彼此沒有約定,陌生輪迴,我很喜歡她的聲音,在聽到盧燕幽幽的對3歲的溥儀說這些的時候,我已然相信,這是那個老掉的女人。

    唯一看不懂的是那個叫莊士敦的英國人,他送給了溥儀自行車,但這件西方的事物並未讓他擺脫掉自己的命運,他執意給溥儀配的眼鏡也未能真正讓自己學生看得清楚。電影中,有那麼許多的時刻,溥儀很有正義感,或者說正義感天天有,但真正要去創立,卻是那麼的難,所以,他漸漸成為男人需要事業,卻走上了與之相悖的一條讓人喟嘆不已的道路。
   而他身邊始終夢想追求幸福的女人,卻最終沒有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相較而言,影片中沒有出現的李淑賢反而是最幸福的一個,而其實她得到的已經不是溥儀,而是一個花匠,有著一顆安穩的心,真正做到了與世無爭。所以,在網上看到她的書,還是輕輕的笑了一下。
   
    而就在剛剛我突然又意識到,這部電影的導演貝托魯奇就是那個拍了《巴黎最後的探戈》的男人,突然怔了一下,從某種意義上我覺得莊士敦的設定很大程度上帶著一種拯救的使命,他在電影中說:
   「是的,殿下。許多人被斬首,這使得他們停止了思考。 」
   西方人想要做一個思考的角色,他們在思考的時候總是習慣的去當偉人,當世界警察,而實際上,最不冷靜的,反而是他們,他們熱血沸騰的證明、論證,在很多時候,不過是尋求共鳴的一種方式,他們只是需要贊同,贊同,再贊同。而多年前,他們以一種飛揚跋扈的姿態奪得這個國家的市場和財富,多年以後,卻以一種試圖拯救的姿態來做一個紳士,但他們無論是虛偽也好,真誠也好,這部向外國友人致敬的電影還是不能為他們買單,儘管,從電影的角度,它還是質量上乘。
    但在看到少年溥儀表達對俄國的憤怒時,我突然想到,他是否想到對這個英國人訴說憤怒。
    而影片中兩次出現的俄國,都是一種極其反對的姿態,我想到那時冷戰尚未結束,這一切對於俄國的污點不能不說是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對其的一種輕淺的反感。

    但無論如何,在紫禁城沉默的皇位前,在這個男人始終逃不過的命運的大門前,在那聲悽愴的音樂徐徐道來中,我還是會沉沉的放下心來沉浸,因為,在黃昏停止的那一剎那,我會相信,一切曾經來過。
   追尋的人,會找到回來的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