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n
2009-07-12 21:45:09
看故事地看 很觸動
看完《末代皇帝》,心情一直不能平服。或者是我被那陰鬱的音樂吸引了,又或者是我被那華麗的鏡頭吸引了,又或者是我被那一幕幕讓我心痛的鏡頭觸動而不能平服自己的心情。
《末代皇帝》採用了插敘的敘事手法,從1950年「末代皇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開始全劇,然後間插溥儀3歲以後做末代皇帝的故事。全劇故事十分緊湊,配樂堪稱一絕,開場音樂馬上就把你引入全劇的主色調中——淡淡的卻又濃郁的哀傷。
充滿諷刺色彩的《末代皇帝》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有一幕:溥儀來到戰犯管理所,鏡頭指向毛澤東主席領導革命的畫像,而畫像之下,有幾個人冒著管理所看管的責罵,爬向溥儀,向他連叩了幾個頭,他們的眼神裡充滿著敬畏。以戰犯管理所的稱謂,當時溥儀的「身份」是「戰犯,漢奸,革命犯」。從那幾個無知的人的眼神裡面我看到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愚昧思想。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而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也已經被推翻了幾十年了,可是人民敬畏天子,敬畏皇權的思想還是很根深蒂固。見到所謂的天子,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叩頭,映射出當時的社會形態,還是十分封建和閉塞,他們對「人」分了類別。可是當我看看當日的社會環境和他們一直以來接受的精神教育,他們有這樣的行為還是很正常的,他們都可以說是被那個時代毒害的人。
導演在展現末代皇帝故事的時候,用了很多相互照應的鏡頭,一幕幕都讓人很難忘記而且每個鏡頭都是對角色的心理的非常準確的詮釋:溥儀的親生母親去世了,他騎剛學會的自行車去見他母親,可惜到紫禁城門的時候,他被門衛攔住了,因為他不可以出紫禁城,他是「紫禁城的囚犯」,從他來到紫禁城的那天開始到他退位那天他都只可以留在紫禁城;到了他妻子精神失常被送走的時候,他發狂地追到門口,可惜,他再次被攔住了,因為他不可以出「滿洲政府的府邸」,他是「日本鬼子的囚犯」。這兩幕的呼應效果非常好,當看到溥儀狂跑去追他妻子的時候,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他被攔住不可以出紫禁城的那一幕。同樣溥儀知道他是沒有辦法離開這座「囚室」,因為他的身份註定了他不可以,當日他選擇了要做偽滿洲政府的皇帝的時候,他就早應該料到自己會有今日。第二次他追到門口,很快很快他就回頭了,沒有第一次的半點掙扎和憤怒,他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妥協,一次又一次地服從。
《末代皇帝》裡面的幾位重要角色就是影響溥儀一生的幾個人:婉容、莊士敦、文繡。其中莊士敦對溥儀的影響應該是前所未有的深刻。莊士敦是溥儀的私人教師,應該說,他是讓溥儀看清世界的重要人物,在他教溥儀的4年里,溥儀學會了騎自行車,戴了眼鏡,剪了辮子並且溥儀開始接受並開始嚮往西方民主思想。這位老師對他「開眼看世界」還是起了很多的作用,而且讓終日困在紫禁城裡的溥儀不至於與時代完全脫節。可惜,他終究是一個紫禁城下長大的孩子,他的思想從一開始就被禁錮了,再多一個莊士敦也沒有辦法挽救他。他和溥儀的幾句經典對白,不僅諷刺,而且發人深省。
當然整套電影最重要的人物還是愛新覺羅•溥儀。全劇完完整整的敘述了溥儀一身經歷的大事件:登基,退位,做偽滿洲國皇帝,以「戰犯」身份改造,做回正式的平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眼神:當他剛到紫禁城的時候,那是充滿好奇的眼神;到他意識到自己的不再是「皇帝」的時候,那是充滿疑惑和惶恐的眼神;當他要離開紫禁城的時候,那是不安和呆滯的眼神;當他從俄羅斯回國時候,那是無助的眼神;當他最後買票進入紫禁城再次登上龍椅的時候,那是欣喜的眼神。
溥儀的一生正處於中國政治最亂,社會格局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他所面對的要比我們多很多,或者受到這套電影的影響我很同情他,很體諒他。無論電影是否遵循了歷史,我們都可以認為《末代皇帝》只是想講述一個故事罷了。我同情這個故事裡面的溥儀。他自己講到:「我擁有一個最孤獨的童年,我不可以到外面去。」雖然他的身份很尊貴,可是他過的只不過是比奴隸奢華的囚犯生活而已。每一次,他想離開紫禁城的時候,他都會哭喊同一句話很多遍:「開門,開門,開門……」
他一直以來都沒有反抗,就算是在莊士敦的教化下,他決心推行改革——清整帳目。可是很快「改革」被一場火簡單地破壞了。他真的沒有錯,錯就錯在他生於沒落的帝皇家,錯就錯在歷史沒有給與他一個公平的對待。在局終的時候,溥儀的安然一笑,算是對他自己人生的一個簡單回答,這裡也給觀眾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間。當我們想想,假如我們就是溥儀,人生中經歷了那麼多事件後,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們會是怎樣?會做到如此安然?
《末代皇帝》還有十分值得我們思考的情節,在戰犯管理所,戰犯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犯下的錯誤寫下來。管理所裡面負責審問「政治犯」的管理員,他的表演可謂出神入化,他對「狂熱愛國」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這些人物對於刻畫當時社會背景真的很有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的各個階級的思想爭論非常激烈,當時中國的政治體制還是很不穩定。簡簡單單的幾個人物的對白,無不在反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導演的有心和無意吧,就是那麼的輕輕帶過,卻是在暗暗地講著一段讓人恐懼的歷史。接下來出現在劇中的文革時期的紅衛兵,樣板戲,忠字舞,批鬥知識分子等等都非常有意思,導演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國人,可是他可以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標誌性產物都表現得十分「原汁原味」,可見導演在拍攝之前對於中國的歷史下了很大的功夫。最起碼,他還原了比較真實的歷史,比較真實的中國。這套電影在1986年開始拍攝,當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可以說,當時中國人民的思想還是剛剛「起步」, 對於一套題材涉及很多敏感事件和人物的電影,中國方面還是給與了很大支持,開放了紫禁城進行拍攝,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政府思想上的一大進步。
《末代皇帝》不一定是一套最好的歷史電影,但它一定是一套很好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