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

何处是我家/情陷非洲/无处为家

7.6 / 11,465人    141分鐘

導演: 卡洛琳林克
編劇: 卡洛琳林克
演員: 茱莉安柯勒 米勒尼尼茲 卡洛琳伊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馬老頭

2009-07-14 19:48:35

處處都是天涯


 
    電影《情陷非洲(又譯作無處為家)》,講的是關於一個猶太人家庭的故事:1938年,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開始不久,一對德國猶太夫婦:華特和潔蒂,帶著他們五歲的女兒蕾吉娜遠走他鄉,來到陌生的非洲大陸謀生。他們在肯亞的農場住下,從此開始了一段艱難的適應過程。這裡不但有著他們完全不熟悉的東非文化,還有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貧瘠的土地,完全遠離了現代文明。夫妻之間也因此常常引起不和。倒是小女兒蕾吉娜樂得其中,對周圍的一切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很快適應了這片樂土。二戰結束,一封來自祖國故鄉的來信讓丈夫欣喜若狂,他們可以回去了,可此時全家人都已習慣並且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2000年前,猶太人要殺耶穌時都瘋狂而亢奮地喊道:「讓流這個人的血的罪都歸與我們和我們的子子孫孫身上吧。」他們實在沒有想到,到後來,他們及他們的子孫真的被「在萬國之中拋來拋去」。於是,對於華特一家來說,每一處都不能是家,都只是天涯;他們到每一處都被看作是別人,而不是自己人。
    因為是猶太人,希特勒逼迫和殺害他們;在肯亞,他們又因為來自敵國德國而被逮捕;蕾吉娜在肯亞的學校讀書,校長帶領學生們禱告時,先要求猶太人站出去:因為猶太人殺死主耶穌;二戰結束,參加了英國軍隊並作戰的華特卻仍執意要回德國:因為他認為「英國人不會喜歡我們」;那麼,回到德國,新德國人會喜歡他們,會邀請他們去家裡聚會嗎?華特是帶著要做律師的夢想和渴望回去的,可這夢想能順利實現嗎?誰也不知道,他們一家登上了離開的列車,只見廣袤而荒蕪的肯亞大陸從列車窗口漸漸飄向了遠處。這些遭遇,可以看到從種族、國家、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他們都排斥猶太人:「他們」是誰呢?是德國人、英國人,是侵略者、反抗者,是學生、校長……
    華特先生一家實際上就是整個猶太民族的一個縮影,他們的轉輾就是整個猶太人的流離,他們的悲苦也就是整個猶太人的哀慟——沒有人接納他們!每一次短暫的安定後,總有一個徹底的連根拔起隨之而來。種族、國家、宗教,幾乎從每一個角度來看,猶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局外人。電影裡沒有任何直接呈現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的迫害和屠殺,也沒有一處直接展露了猶太人遭受的折磨和殺戮——但逼迫帶來的無處不在的混亂,始終在這個家庭成員的生活和心裡翻騰,即便他們遠在非洲。
    無處為家,那麼怎麼克服和這世界的分離呢?有一個影評家針對這個電影說了一句話:「通過一個小家庭學習愛的故事,來檢視整個大時代的動盪」。是的,只有通過學習愛去克服那一切,在愛裡面尋回那種歸屬感!
    潔蒂對肯亞惡劣的環境及非洲土著表示厭惡和歧視時,華特氣憤地說:「你和德國那些我不喜歡的人一樣!」家庭被政府當局放逐時,夫妻間的關係也起伏不定,潔蒂甚至還幾度出軌。蕾吉娜曾質問母親「那和胥金睡有什麼好處?」也對父親回德國的決定表示「我討厭雪!」然而,最後他們都在對家庭的愛中歸回了,當一家三口靜靜地躺在床上時,那就是心靈歸回帶來的安詳和溫馨。另外,還有這一家對非洲大地和那裡的人表示出來的愛,剛開始時,他們對肯亞的環境和人都是感覺那樣的格格不入,當他們沒有偏見,沒有自己編織起來的優越感時,他們也能與當地人快樂地往來,他們發現自己原來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那快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
    電影的末尾,在離開肯亞的列車上,潔蒂對一個賣香蕉的非洲婦女說:「可是我沒有錢買,我窮得像一個猴子。」非洲婦女送一個香蕉給她並笑道:「那就送一個香蕉給猴子。」潔蒂接過香蕉,另一隻手搭上非洲婦女的手背,然後燦爛地笑了,背景是非洲大地上燦爛的夕陽,這是一個溫柔得幾乎叫人要哭的場景,也是整個電影裡最光亮的時刻;儘管潔蒂在德國的雪景里也笑,卻顯得有些無奈,遍野的雪也只顯得陰暗和低沉。
 電影裡的人物都刻畫得極生動,固執、理想主義的華特,漸漸丟掉偏見和貴族習氣的潔蒂,善良、聰慧得像天使一樣的蕾吉娜,那個忠心、大度並不時說出一句極睿智、有洞見的話的廚子歐瓦……閉起眼睛後,似乎可以感覺這些人物就在頭腦里舞動著。
    好像寫得挺亂的,一方面這個電影的容量是很豐富的:猶太人的命運,用一個家庭的生活來表現納粹時代的動盪,家庭成員相互間的愛,非洲原始的生命力量的浸染,這些都是些大傢伙,我可能說不清楚的。另一方面,我自己最近心裡也比較亂——或許,我應該從電影裡那些人身上學習點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