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低俗小说/黑色追緝令(台)/危险人物(港)

8.9 / 2,221,546人    154分鐘 | 178分鐘 (original cut)

導演: 昆丁塔倫提諾
編劇: 昆丁塔倫提諾 羅傑艾佛瑞
演員: 約翰屈伏塔 山繆傑克森 烏瑪舒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亦孤

2009-07-16 12:11:51

任何影評都只是一種猜測


很早以前已經看過部電影,不過好像並沒有什麼印象。後來偶然在網上看到這部電影的相關資料,發現有太多的人給此片以極高的評價,我不禁有些懷疑是不是我真的沒有看懂此片,或者我的欣賞品味和別人就是有些不一樣。

以前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並不熟悉這個導演昆汀,近來看他的幾部影片之後《追殺比爾》、《天生殺人狂》,包括他曾參與過《罪惡之城》,讓我覺得他實在是個另類的「怪才」,對於這樣一個人絕對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他製作的作品,大多數是那些要嘛把它捧上天,要嘛把它踩到底的強烈對比的分化群體,中間派的意見實在很少。

再次觀看這部評價極高的影片,嚴格來說我是花了三天的時間才完整的將它看完,第一天看的時候,看到第一個故事的時候,不知道是我太睏了,還是電影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趣,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第二天晚上再接回原來的看,看到第三個故事的時候,實在覺得有些無趣,無法忍受,暫停了下來,去看的片子了。第三天晚上我再接著看,這回才算是把整部電影給看完了。

看完影片之後,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獨特的敘事結構,就像很多影評人說的那種「圓形結構」或「環線結構」,故事的內容和情節真的很簡單,很直白,至于思想內涵嘛,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就我本人而言,我不覺得影片有什麼深刻思想內涵,幾個很簡單的故事套上了非傳統線性結構就顯得風格獨特。以致於引起一大堆的影評人在爭相解析導演的意圖。

老實說,我個人非不喜歡這部影片,儘管我曾看了兩遍,但是還是不喜歡。讓我覺得昆汀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將一些很普通的故事用些另類的手法展現出來,就讓人顯得莫測高深。這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裝》,在看我來,《黑色追緝令》就如那件「新裝」一般,很多專業影評人面對新出現的另類事物總是會以一種高深莫測的態度來解讀它,以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在這些專業影評人的解讀一下,這件「新裝」就顯得很別具一格,很多並沒有看懂(其實應該說已經懂了,只是沒有想到這麼淺顯罷了)影片的觀眾,就跟著那些影評人的意見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就好像影片真的是達了那種高度。而那些持不同意見的人,稍偏激的一些人就認為是沒有真正的理解電影,就是《皇帝新裝》中那個大臣所說的「只有聰明誠實的人才看得到。」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一部TVB的電視劇《騙中傳奇》,一個非常出名、萬金難求的傳世佳釀(實際上就是清水一杯),由於在第一次剛出現的時候,當朝皇帝喝了之後極為肯定,於是一般人等亦有了同樣的看法。於是,幾百年傳承下來,一杯清水就變成了傳世佳釀。從某種意義上說,皇帝的意見其實就代表了一種很權威的看法,普通人很難面對也可以說是很難承認自己的淺薄和無知,不得不違心的跟著那些權威專家的意見,人云亦云。

記得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大概的內容是這樣的:一群大學生參考面試,這裡面有高中生,有大學生,還有研究生,一道:「1+1=?」的問題難住了眾人。大學生、研究生們對這道題大加解讀,從數學、文學、管理藝術等等方面洋洋灑灑的寫了一通,只有一個人回答了「1+1=2」,但他也不甚惶恐,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考試結果出來了,在這道題上只有這個人答對了。其實這個故事的道理和《黑色追緝令》一樣,它本身就有很多可供解讀的地方。我們不能說那些大學生、研究生解讀沒有道理,也不能不否認「1+1=2」的客觀正確性,因為他們所站的角度不一樣。至於最真實的答案只有出題者自己清楚。其他所有人的解讀褒獎或者貶斥,簡單抑或複雜,都只能是一種猜測。所以對《黑色追緝令》的評價來說,你可以認為昆汀就是在講幾個很簡單的故事,僅此而已;你也可以認為他確實是很通過這個獨特的風格展現一種後現代主義的意圖等等。至於影片真實想表達些什麼,昆汀本人是不是真的達到如此高度,還真是無從猜測。也許是吧!

但是從這個故事裡我們讀出另外一層涵義,那些大學生、研究生的大通解讀其實也是在揣測出題人的意圖,他們認為在如此重要的場合下不會有如此簡單的題目。說白了,他們是不想承認自己的無知。

相信如果《黑色追緝令》用一種傳統的線性結構來敘事的話,那麼它絕對沒有如此高的評價,只能是一個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作品。但是在這個「環形結構」外衣的遮蓋下,人們就不得不好好的審視和解讀了,生怕被別人當作無知的小丑。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一反傳統的敘事結構,擺脫好萊塢的那種公式化線性結構的藩離。至於影片的內涵和類型,雖然有著華麗的外衣,但是脫去外衣,只露出蒼白、乾癟的核心,所謂的幽默和諷刺都顯得單調無力,比之卓別林《淘金記》《摩登時代》,彼得.塞勒斯的《富貴逼人來》以及金凱瑞的《楚門的世界》都顯得蒼白無力,諷刺的主題也顯得狹隘。至於所謂的「暴力美學」只是徒具其形,難見其神,比之吳宇森的東方式「暴力美學」文化,本片還只能算是一個小學生。

不過,影片也有其高明之處,正如片頭出現的字幕,「黑色追緝令」即印刷質量極差,趣味極低,內容錯置混亂的印刷品。這一巧妙的安排,你可以當作是導演對電影的獨特宣言,也可以把它當作是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自嘲。如果影片被好評,自不必多說。如果被惡評,他也可以自圓其說:「我在影片開頭就已經說了,這是一部內容錯置混亂的印刷品,趣味極低,所以沒有必要對影片妄加判斷,大肆抨擊」。這樣的巧妙安排,既給了那些喜歡本片的人以成功的例子,也堵住了那些惡評者的嘴。高,實在是高!

在看了很的影評資料後,發現喜歡此片的人大多是在肯定了其獨特的「環形」結構的基礎上加以認可的,而且他們更多的關注就是這個獨特的結構上,而那些貶低此片的人則關注更多的是影片的故事內涵。孰對孰錯,見仁見智吧!

以上所說的這些純屬筆者個人的見解,正如我前文提到的那樣,其他所有人的解讀或褒獎,或貶斥都只能一種猜測。真正的意圖只有昆汀自己清楚。

其實,從客觀的結果來看,無論評價是好是壞,褒獎或者抨擊的影評其實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刺激著那些尚未觀看過此片的人的觀影慾望,它讓更多的人記住了這部影片,記住了昆汀這個人。這些從昆汀參與製作的其它影片如《罪惡之城》、《天生殺人狂》等都是延續了這種風格,同樣的褒貶不一,同樣的爭論不休,但其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在掏錢來觀看這些電影。最終的結果還是昆汀大放異彩,製作公司和他本人也賺得盆滿缽盈,對於那些從事電影的人來說,還有哪個結果比這個更理想。

寫下這些,無意與他人爭論些什麼,只是筆者自己聊以忘憂。

亦孤 /文 07/16/200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