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心中永遠的痛
2009-07-19 16:02:15
《入殮師》的感動
當年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老是分析作品,結果到後來已經徹底厭惡——原本好看、好玩、有趣的作品被分析、分解得支零破碎。西方還原法的早已深人人類骨髓,遇事就分析,而不是去感受、體會……
大悟做入殮師後為死者做的一件件入殮的事,每一次都不同,每一次都有特別的意味,一個個場景、一件件事情的疊加,形成了對這部電影的一言難盡的感動:
感動之一:
一次,大悟去死者家遲到了——也就是5分鐘——遭到了家屬的訓斥,並且還有「你們不就是吃死人飯的嗎?」之類的難聽的話,鄙夷與蔑視溢於言表毫不掩飾。日本人對喪葬從業人員大概也同中國人一樣,有點那個,雖然人人都離不開這一行,但是對於擺弄死人的人,都敬而遠之。可能是源於對死亡的恐懼吧?(奇怪的是,人們對於醫生、對於法醫,特別是外科醫生——拿著刀割人肉的人,雖然也幾乎天天與死人或將死的人打交道,就沒有這樣的禁忌。不知道美國人是怎樣看喪葬業的?)
但在看到了入殮師工作的全過程後,死者家屬真心誠意地道歉,說為死者的化妝是「她一生中最美的一天」。
!!!
……
在不同的幾個場景中都有類似的情況,看到了入殮師工作後,都對此行業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感動之二:
入殮,送死人最後一程,弄得再好,價值就那幾分鐘,過後還是小窗戶(棺材上的一個小門)一關,燒了、埋了。社長(或許還有大悟)沒有信仰,支撐他的當然不僅僅是錢(任何只為金錢報酬而做的事情都做不到最好),是讓死者美麗、體面地上路……
全由做事認真,把事做好的傳統支撐!僅這一點,便足以讓中國人學上一千年……
感動之三:洗澡堂老闆娘死後,燒的時候,兒子到鍋爐房去看,看到點火後失聲痛哭……
這一切我都經歷過,與我媽媽當年去世時幾乎是一模一樣……我的三個姐姐為媽媽擦洗身體,換衣服,然後我們姊妹一道陪著媽媽到火葬場(在山東臨沂),媽媽躺在擔架上,擔架放在一輛大巴的過道里(好像當時臨沂的殯儀館就是這樣的車,把媽媽抬下車時,我腳上嶄新一雙旅遊鞋吱拉一聲裂開一道大口子!後來我才聽說,這據說是媽媽留給我們最後的念想……),到了火葬場直接到鍋爐房,爐子裡抽出軌道車,眾人把媽媽從擔架搬到軌道車上,鍋爐工把軌道推進爐膛,火一下子就把媽媽身上的棉襖燒著了……
我們姊妹一下子都哭了……
不知道美國如何,反正中國當代的葬禮一套是從歐美學來的,死了,往殯儀館的冰庫里一送,擇日(其實是等親友到齊,宣讀遺囑、處理遺產之類)下葬,為死者化妝家屬是看不見的,推出來時當然是像模像樣的,在裡面對死者是否尊重,不知道。
《入殮師》的結尾特別有意思。大悟的爸爸,那當年與服務員拋棄妻子與兒子去尋找幸福的浪漫公子——人生的中間一段略去了,最終沒有找到什麼幸福,或許曾經有過幸福,但卻短暫,後來便沒有了——到最後,再窮、再苦、再累,卻至死也不肯回家,儘管再想自己的孩子,也不回家。他實際上已經淪落為流浪漢,靠替人看碼頭才有棲身之處……
那女秘書當年也是離開自己才6歲的孩子……所以,她竭力要大悟去送父親最後一程。
因為同病相憐。
不能富貴還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人,會有更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