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 Liu

2009-07-21 06:36:09

每個少年都會魔法


看完《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首映之後,坐著空蕩蕩的夜班地鐵從城市的東南角趕回城市的西北角,一邊想著教授佈置的研究任務大概只能通宵完成了,一邊想著自己號稱長大了成熟了,卻還是會像當年翹課看《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首映一樣,聽到harry potter就衝動地失去理智。

 

平心而論,這部長達154分鐘的電影說不上精彩,甚至可以算得上兩頭不討好:沒看過原著的看得一頭霧水,看過原著的又會為精彩情節沒出現而憤憤不平。如果沒有做的很出色的背景音樂和視覺特效,以及時不時穿插的西式笑料,估計連頂級哈迷都會昏昏欲睡。

片子中最大的硬傷就是情節,散亂的線索和前後不呼應的敘事,導致大部份人在看了之後,很難說出影片到底講了什麼,腦海里留下的,估計也只有羅恩同學的kiss show,鬼魂一般飛來飛去的death eater們,和開片那恢弘大氣的一場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原著本來就是整套裡面最不適合拍成電影的一部,長達7部的系列故事,在經歷了「起」,「承」之後,需要為了大結局的高潮,來一個「轉」,預先埋下草蛇灰線,期待著能夠在第七部里伏延千里。所以在本著為哈利波特與伏地魔孰生孰死這個大故事服務的精神,屬於第六部的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這個小故事的處理,就不如前幾部精彩了。

無論是《哈利波特與密室》還是《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單獨一冊書里,都有著相對來說獨立於整套圖書的情節,提出懸念,發現線索,層層深入之後,揭開謎底,看到好人與壞人的角色分配其實並不是我們原先猜測的那樣,而壞人在為非作歹之後最終得以繩之以法,這樣的套路,令人無論是閱讀書籍還是觀看電影時,都需要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一個關鍵情節。

而對於《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來說,尋找混血王子和了解伏地魔的記憶可謂是雙線並行,但是卻都不是很突出。哈利同學意外地得到了一本書,從而一躍成為了超越赫敏的魔藥課天才,但是故事卻沒有專門記敘他是如何的一步步探索混血王子的真實面貌,同樣的,哈利和校長一次次進入伏地魔的少年記憶,卻也沒有很系統地設置懸念,如剝繭抽絲般層層遞進,而只是平淡的敘述,甚至連那些記憶之間,都沒有很好地理出一些線索,只是一些散落的點,並無法窺一斑而知全豹。其間穿插的馬爾福同學的小陰謀,和之前幾部中的蛇怪,攝魂怪相比起來就太過小巫見大巫了,學到六年級了,同學們使用的咒語,卻依然是早就被觀眾熟知的「昏昏倒地」,「除你武器」。而開篇時候,斯內普的赤膽忠心咒和雙胞胎的玩笑魔法用品店,都十分精彩,最後卻鮮少展開,虎頭蛇尾匆匆收場。唯一的亮點只是在結局,鄧布利多死了,是整個系列裡唯一的,正義沒有戰勝邪惡的悲傷結尾。

 

而電影則無疑將原著情節上的弱點無限放大了。混血王子的出現和觀看伏地魔記憶的戲份都大幅減少,結尾那場令觀眾期待已久的城堡惡戰和葬禮無端端消失不見,於是馬爾福同學歷經千辛萬苦把食死徒們帶進城堡的目的變成了讓他們參觀鄧布利多從塔樓頂端墜落的悲涼場面,貝拉特里克斯一時興起燒燬了陋居無疑是為第七部的拍攝自斷後路,而唐克斯喚的一聲「親愛的」,就輕易快進了我們盧平同學掙扎已久的愛情故事。

所以電影終於從魔幻大片淪落為青春期少年的愛情糾葛,在第五部里還分別與克魯姆和秋張有男女朋友關係的赫敏和哈利,在本片伊始,就分別愛上了韋斯萊家的兄妹,而最後年輕人的愛情分分和和,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倒也是應了鄧布利多所說,原來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哪怕世道艱險,也可以毫無顧忌的,大膽地去愛和恨,充滿新鮮感和生命力地,昂揚地生活下去。

 

回到宿舍的時候,看到各大電影論壇上,都有人在號召大家不要去看這部「爛片」,於是默默地問自己,如果早知道電影是如此質量,還會不會一大早去排隊買票,深夜加班結束後匆匆忙忙趕過去看,再回來通宵寫研究報告。答案是肯定的,因為harry potter對我來說,除了書籍和電影之外,還承載了太多其他的意義。

80末的孩子們,本身很少會有集體記憶,唯有這個戴眼鏡的少年騎著掃把,從我們的童年飛到了我的青年。這一路上的成長,似乎都只是轉瞬之間的事情,而坐電影院裡,聽著身邊的朋友驚呼「馬爾福越來越帥啦」「我也能像哈利波特一樣騎掃帚就好了」的歲月,在回憶裡被放大得歷歷在目。

 

每一個少年都渴望自己能夠使用魔法,所以,無數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我坐在寫字檯前,幻想著下一秒,就會有一隻貓頭鷹降落在媽媽搭的花架上,銜著的白色信封上有霍格沃茨的校徽。

 

那個時候正是十三四歲的年紀,穿著白色的校服坐在朝南的教室裡,老師在黑板上寫板書的時候,我們就把綠色書頁的《哈利波特》在教室裡傳來傳去,壓在抽屜下面,上面蓋一本大開面的《王后雄教輔系列》或者《一課一練》。有新書上市或者新電影上映,呼啦啦大半個班級翹掉晚自習去排隊買書,去看首映,連嚴厲的英語老師兼年級主任都向我們妥協,在週末補課的時候放DVD給我們看,條件是要回去寫一百字的英語觀後感。《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上市的時候,大家模仿著裡面的魔法部,折了許許多多的紙飛機在教室裡面飛,上面大多是隻言片語的讀後感,有托關係先買到書的同學,上課的時候在眾人掩護下偷偷摸摸看,回答問題有周圍的同學小聲提醒,連作業都有班長提供標準答案,為的就是下課的時候能讓他給我們複述裡面的故事.老師看見我們的書包上掛著不同人物的鑰匙扣,衣服上別著自己喜歡的學院的徽章,也饒有興趣地來辨別一下哪個是哪個。

 

我還記得初中時候暗戀的男生戴著和哈利波特一般的黑色邊框眼鏡,在等待新書問世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在操場上的鞦韆架下,討論小天狼星到底死了沒有,以及斯內普教授是不是好人。一次夏令營認識的朋友,在得知我喜歡哈利波特之後,特意把自己收藏的哈利波特珍藏版明信片都送了給我。《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英文書籍面世的時候,我實在等不及翻譯版出來,便拖著死黨陪我去英文版的首髮式,在人群里被擠得七葷八素,終於得以在深夜進場,每個人都能得到一副黑框眼鏡,然後歡呼著等待書發行的那一刻,而隨書附贈的,還有一張刻有首發紀念章的哈利波特海報。而為了對得起當時看來簡直是天文數字的兩百多塊大洋和排了好幾個小時隊的悲慘經歷,愣是將厚厚七百多頁的書看了下來,之後英文成績提高,也算是一個意外之喜。

 

如今再看哈利波特,隻身一人深陷在四週情侶的包圍中,不由想起當初呼朋引伴的氣派,那時候,一起分吃的爆米花,一起傳閱的電影雜誌,一起搶購的限量版海報,和一起買的格蘭芬多的紅黃色圍巾,雖然現在早已不知散落何方,回憶起來的時候,依然不由自主地揚起嘴角的弧度。

自從我高考結束遠走香港以來,許多朋友就失去了聯繫,不管他們是突然不見,還是漸次相忘於時間海,結局都是殊途同歸。

後知後覺的我,直到習慣了每天關注恒生指數,習慣了按部就班記憶會計法和金融公式,直到忘記了有多久沒有發自內地地微笑,忘記了有多久沒有和朋友一起吃飯聊天時才猛然發現,當初那些揮舞著老師的教鞭喃喃自語;掃地的時候騎著掃帚幻想飛翔;會在雪白的信封上寫下「鄧布利多收」的少年,其實都是魔法師。

他們懂得如何讓鞦韆盪得高入雲霄的魔法;他們懂得如何逃避老師的背誦檢查的魔法;他們懂得如何翻過公園牆壁去河裡捉蝌蚪的魔法,他們甚至不用唸咒語,就能夠讓周圍的人,都變得快樂起來,而有他們在,每一天都是天真爛漫的大晴天。

他們騎著掃帚,在我生命中劃下的軌跡依然清晰地歷歷在目,只是我卻忘記了那些保持善良保持純真保持快樂的咒語,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是一個懂得飛翔懂得幻想懂得魔法的青春少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