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erald

2009-08-03 03:50:13

《獨奏者》中的古典音樂作品


    在《獨奏者》中,頻繁出現的古典音樂作品(幾乎全部由貝多芬所作)在實質上暗示和影響了情節以及人物性格的發展。考慮到有很多人對古典音樂並不是那麼熟悉,在此我盡我所能地對這部電影中這些樂曲的使用做一下說明和初步的解讀,希望能對大家理解這部電影起到些微的幫助作用。其中的絕大部份段落能在這部電影的原聲中找到,我也會在文章中加以指明。
    在這部電影中,最重要的貝多芬作品無疑是第三交響曲(也即俗稱的「英雄」),以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為主。這首樂曲幾乎貫穿了電影的始終,而且我認為它——有意或是無意地——暗示著男主角納撒尼爾的人生,因此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內容也在於這首樂曲。如果想要完整地聆聽貝三,用電驢可以下載到繁多的版本,倘若想要入門,我個人推薦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錄音。另外,麥可•提爾森•托馬斯(Michael Tilson 湯瑪士,通常也被稱為MTT)和舊金山愛樂一起有一個關於這首交響曲的紀錄片,在其中除了有一個完整的全曲的音樂會現場錄像以外,還有MTT本人以及舊金山愛樂樂團的部份樂手們對貝三的解讀,包括交響曲中的主題、樂句、結構、情感等的產生以及發展,還有一些排練片段,可以用來對交響曲的基本結構等知識和這首交響曲的深層內涵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這個紀錄片我沒有在網上找到資源……我是在世界音樂精華這門課上看到劉小龍老師放了然後找他刻的盤……
    我的時間軸採用的是The.Soloist.2009.BDRip.X264.AAC.iNT-XTM版本。
    貝三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大約0:8:00處開始,史蒂夫聽到了遠處傳來的小提琴聲、然後一路循聲尋覓而去發現了在貝多芬像下拉琴的納撒尼爾的段落(原聲第1首Pershing Square)。這一段最初極弱而後隨著史蒂夫的步行逐漸清晰的小提琴聲,是貝三的第二樂章第一主題的片段。貝三的第二樂章是一首葬禮進行曲(這一點直接寫在了這一樂章的速度標記上),按照某些膾炙人口的傳說,貝多芬本人認為這是他提前了數十年為死於流放的拿破崙而寫的,在這部電影中多少暗示著納撒尼爾生命中悲劇的宿命。納撒尼爾在這裡用小提琴奏出比原譜高出一個八度的旋律,無疑地暗示出他並沒有用小提琴拉過這個段落而只是聽過,同時也無形地沖淡了原來作品中的悲傷而帶有了一些悽苦的味道。
    隨後是在大約0:21:28處起,拎著大提琴的幼年的納撒尼爾去上琴課,他哼著的是貝三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在0:22:27處他給大提琴老師拉的(原聲第2首Crazy About Beethoven),以及0:23:40到0:24:14一段他在地下室裡獨自練習的,也是同樣的段落。在貝三中,這段旋律出現在第一樂章的最開始,緊跟在最初的樂團齊奏的兩個和弦的引子之後。這是一個充滿了英雄氣概的主題,有著高貴的氣質和蓬勃的生命,就如同納撒尼爾出眾的音樂天賦。而之後從0:25:10到0:25:52的一段,則是第一樂章從光明而充滿生機的第一主題過渡到稍微陰鬱和抒情性的第二主題的一個中間段。在電影中這一段落一開始是大提琴的獨奏,隨後整個樂團的齊奏漸漸地加了進來,很明顯地可以體會到這個片段的緊迫、鬥爭和焦慮感;這一段的畫面也同樣如此,遠處搖曳不清的火光照亮了納撒尼爾的半側臉、而面向我們的一側臉則是黑的,再配合上音樂和劇烈的肢體動作,不安定的感覺油然而生。由這些猶如交戰一般的激烈場景可以判斷,納撒尼爾的精神分裂,在這裡已經出現了苗頭。
    到了0:27:30,納撒尼爾躺在床上用右手代替大提琴的時候哼著的、一直延續到0:28:54的段落,都是貝三第二樂章的中段(原聲第3首Paper Mache World)。原作中這一段是由絃樂隊的不同聲部輪流奏出旋律、同時也有著木管和銅管;而電影中的這一段改為了只有大提琴,由一把大提琴奏出旋律,其他分成不同聲部的大提琴用撥奏代替了原來其他絃樂和管樂的伴奏。相比起原作中這一段悲哀甚至有一些絕望的情緒,這裡更多的是一種沉靜,和一個老嫗把陪伴自己一生的大提琴送給一個乞丐之時的希望。而0:31:57到0:35:00,納撒尼爾拿到了大提琴之後所演奏的,則是貝多芬第15絃樂四重奏,作品132的第三樂章(原聲第4首A City Symphony)。和之前類似地,在絃樂四重奏演奏的背景之上,全部的旋律都由大提琴來完成。這個樂章是這首絃樂四重奏的高潮,在舒緩的節奏下有著明亮和高亢的情緒,其中蘊含著柔軟然而堅韌的力量;而配合著這一段音樂的鴿子從隧道里展翅而出、在洛杉磯上空飛翔的場景,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拿到了大提琴的納撒尼爾的思緒,也在隨著琴弓下流淌出來的樂音翱翔呢?
    從0:42:44開始到0:43:50之後逐漸減弱的,則是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第四首,作品102之一,第一樂章最開始(原聲第5首This Is My Apartment)。這是一個平靜而明媚的樂章,就如同納撒尼爾在LAMP里拉琴和當他第一次來到紐約在茱莉亞求學之時的心情一般。而緊隨其後從0:44:00處開始的,則是貝三的第三樂章。這個諧謔曲樂章歡快而活潑,同樣與排練中的納撒尼爾的心情相吻合。
    再之後從0:45:33開始,再次回到了貝三的第二樂章的主題(原聲第6首There Is No Escape)。這個片段用在這裡的悲劇意味可以說是再明顯不過了,在排練中可以明顯地看到納撒尼爾的琴弓和其他大提琴沒有保持一致,因為精神分裂的影響他已經不能保持正常地聽力和演奏的節奏與速度了。而之後他在化妝室中奔跑和躲藏的段落依舊是這一樂章的片段,但是相比原作,這其中增加了很多的不和諧音,輕易地在悲劇的氛圍之上製造出了緊張和恐怖的情緒。直到從回憶中回到正在LAMP的現實里,才用孤寂的大提琴獨奏的這個樂章的旋律結束了這一段。整個這一段音樂里,由不安到恐懼再到孤獨的情感的變化,正是納撒尼爾經歷的反映。
    納撒尼爾和史蒂夫兩人在貧民窟里過夜的場景,從0:53:00到0:55:52的一段,是貝多芬第12絃樂四重奏,作品127,第二樂章(原聲第11首The Lord's Prayer)。這個慢板樂章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貝多芬的精神,莊嚴而崇高的主題帶領之下的樂章寧靜而淳樸,有著高貴的感情。配合上這一段納撒尼爾的祈禱(可以看一看原聲中這一段的曲名叫做什麼),帶給人一種沉靜而自省的感覺。
    貝三第一樂章開頭的第一次完整呈現,是在0:59:31到01:01:33處,洛杉磯交響樂團的排練(原聲第8首Four Billion Years)。貝三對納撒尼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那些隨著音樂的發展而不斷變幻的光影和色彩無疑是他對這首樂曲的情感的視覺化;他能感覺到貝多芬寫在其中的那些澎湃的生機和活力,就像是這一段結束之後他和史蒂夫之間的那幾句對話:「He is in the room.」「Who?」「Beethoven.」
    之後出現的一段音樂是整部電影裡面僅有的一段非貝多芬作品的古典音樂片段,從1:15:06到1:15:33,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套,BWV1007之前奏曲(原聲第14首Cello Lesson)。這是巴赫全部六套大提琴組曲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在我印象中這首前奏曲在電影作品中最著名的運用應當是《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Death & Rebirth死與新生》中,碇真嗣在絃樂四重奏排練的體育館中演奏的片段。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所有大提琴家在通向演出的道路上必定會要聯繫的樂曲,只是在這裡,用在數十年沒有上過課之後納撒尼爾的第一節課上,對他未免有些過於困難了。
    從1:21:43到1:22:29,是貝多芬第14絃樂四重奏,作品131,第一樂章。這首四重奏被認為是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乃至音樂史上所有的四重奏作品中達到頂峰的一首,而華格納曾經說第一樂章的引子「是在音樂中將憂鬱的情緒表達得最好的,這是一種有抑制的痛哭」。這個樂章的主題冷靜而內向,但是在平靜的表面之下蘊藏著的是絕望和悲傷;這一點恰恰和此時史蒂夫絕望的心情相符。
    隨後再次出現了貝三的第二樂章(我們幾乎可以將這個樂章稱為這部電影的「悲劇主題」了),從大約1:24:40開始直到1:27:23左右結束,在音樂的襯托之下,回憶和現實相互交織,產生了一種奇異的重疊感。應當注意到的是,從大約1:26:00到1:26:30、納撒尼爾演奏前調音的一段,和從1:27:00到1:27:23、納撒尼爾落荒而逃的一段,這兩段的音樂是僅有伴奏而沒有旋律的,而演奏著一段旋律的本應該是大提琴,這其中隱含的意義不言而喻;夾在兩段中間的段落則充滿著衝突和緊張。而緊接在這兩段之後直到1:28:00的一段,和幾分鐘之前一樣,是貝多芬第14絃樂四重奏的第一樂章片段,但是這一次出現的片段經過了重新的樂團化配器(用交響樂團而不是原來的絃樂四重奏來演奏),添加了不和諧音和定音鼓微弱的敲擊,藉此再一次地體現出了緊張和害怕的情緒。整個這一大段在原聲中是第9首,Nathaniel Breaks Down。
    從1:40:38到1:43:51的音樂,則是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的第二樂章(原聲第13首Sister)。這首樂曲在貝多芬的大型作品中是首少見的娛樂性強于思想的樂曲,多少算是一個異類;但是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和樂團的協奏交織在一起,能給聽眾帶來絕佳的聽覺和視覺(沒錯,視覺)享受。而這個慢板樂章堪稱貝多芬最優美的樂章之一,寧靜舒緩,主奏樂器之間有著漂亮的對話;在電影中雖然將小提琴和鋼琴的部份全部改寫去掉了,但是依舊無損於這一段能帶給人心靈的平靜和澄澈——頗像是納撒尼爾見到姐姐之後的心境。
    緊隨其後從1:44:45到1:54:55的很長一段,可以理解為整個故事的結尾的,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作品125的第三樂章(原聲第15首Mr. Ayers and Mr. Lopez)。很多人都只聽過「歡樂頌」的旋律,然而殊不知整個貝九應當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簡單地說是經歷了苦難和困境之後不斷鬥爭而得來歡樂的過程。而這個慢板樂章,或許可以理解為和命運的搏鬥之間的憩息;和之前三重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類似,同樣是帶著令人心靈平靜澄澈的段落。而全片的最後一段音樂,在貝九的第三樂章結束之後,再次出現了之前老嫗將大提琴送到史蒂夫那裡的時候所演奏的僅有大提琴的貝三第二樂章片段;和第一次出現之時相同,依舊充滿著沉靜和希望。
    另外我看的時候還想到一點。在1:33:43處納撒尼爾說「B代表……貝多芬」,而我突然想到,他的房間號(B-116),是不是也有著什麼含義呢?然後發現貝多芬的116號作品並不是什麼著名的樂曲,同時也想到,倘若這裡真的有什麼寓意的話,如此隱晦的暗示恐怕不會有多少人發現的吧。
    最後提一句,整部電影中最致命的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出現在片尾字幕中,1:56:16處畫面正中間段落的第四行,STRING QUARTET No. 12 Op.1127, Mvmt. II,不應該是Op.1127而應該是Op.127……太囧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