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超級魔幻師--The Great Buck Howard

伟大的巴克·霍华德/超级魔幻师/伟大的巴克·霍华德

6.5 / 12,700人    90分鐘

導演: 西恩麥金利
編劇: 西恩麥金利
演員: 湯姆漢克斯 愛蜜莉布朗 柯林漢克斯 約翰馬可維奇 亞當史考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乏

2009-08-03 07:13:31

《偉大的巴克·霍華德》那些值得相信的夢幻


文 / 蘇乏

    巴克·霍華德是一名專注於魔術的天才,在那個年代沒有人知道他究竟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那些不可思議的魔術,包括他的助手特洛伊·蓋伯爾。他勤奮、執著、充滿激情,即便那些招牌式的表演與致意早已老套,仍難以掩飾發自內心的熱忱。像所有恃才傲物的異類一樣,霍華德性格怪異、暴躁、蠻不講理,甚至自視過高。雖然影片耗費過多篇幅來表現他的傲慢與偏執,但我仍舊相信本片真正想要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成功甩掉多半中國觀眾後,方才顯得不那麼沉悶的後三分之一。

【往事與尊嚴】

    魔術師霍華德在一次盛大的表演中失去了他的天賦,他沒能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樣,在觀眾席中找到他的錢。那沓錢一直以來陪伴著他,經歷了無數場演出,是霍華德魔術生涯的信物,每次在人群中尋找這件寶物,彷彿一次溫習,一次回顧,而他總能夠閉上眼感覺到它的方位,就像自己身體的一部份,去探索,去感知,然後找到它,便更深一步找到了自己。然而此刻,他遺失了他的信物,他感到茫然,被剝奪了振臂高呼的權力「Isn't it wild!」如同來自遙遠過去的迴響。他背對著舞台,從觀眾席中黯然穿過,顯得如此落寞,不知所措。
    時隔數年,在曾經的助手蓋伯爾追問下,霍華德談起那段不堪的往事——或許是他魔術生涯中唯一的污點,那裡並不不屬於他,演出令他備感陌生與焦慮。他第一次像一個普通人一樣說話,二者像風雨同舟知己知彼的夥伴。他說,他還是屬於人心淳樸容易滿足的小城市,而非繁花似錦妄自菲薄的大都市,那裡的觀眾偽裝出來的真摯令他沮喪,他們無所信仰,也無所顧忌,更不會真心去相信什麼魔術,所以才有了那天的意外。
    如他所有開場一樣,「I love this town!」他可以忘情呼喊,習慣性將所有造訪的城市都稱作「小城鎮」,因為他真的不了解「大都市」,但不曾預料到究竟是怎樣的氣場將他擊潰。當幸運觀眾在後台玩世不恭地展開揶揄與質疑,霍華德引以為豪的魔術在他不可一世的腔調里一文不值。霍華德忽然遲疑了,當他返場時眼前這一切光鮮亮麗的觀眾、富麗堂皇的舞台、熱情洋溢的呼聲都變了味道,他彷彿覺得都是偽裝出來的,他們真的喜歡他的表演嗎?那他們在幹什麼?自己又在幹什麼?他一路走來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夢想因一句惡意的妄言而步向坍塌,他傾注了半生心血的藝術忽而被視為垂手可得俗不可耐盡人皆知的騙人把戲。觀眾捧場是在憐憫他嗎?他覺得自己活像一名小丑,再不是駕馭舞台的紳士魔術師。所以他失去了神奇的能力,重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小城鎮,節制地發揮他充沛的才能。
    但如果仔細分析霍華德在影片結尾處的表演,或許可以隱約察覺在拉斯維加斯發生的事情並非我們一直以為的那麼簡單,也許那真的只是一次失控而已,但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呢?大概以霍華德的天賦,上演一出鬧劇,愚弄這座虛偽的大都市才更能令他滿足,正是這樣一次「失敗」,才最能維護其魔術師的尊嚴。

【那些值得相信的夢幻】

    實在想不出還有誰能夠替代John Malkovich飾演這樣一位痴迷於某樣事物,傾注所有情感的角色。他不顧世俗眼光,不斂惡劣秉性,得意時神采飛揚,失敗時頹然落魄,既能表現飛揚跋扈的驕縱,也可傳達婉訴衷腸的舒緩,那怪異的外表與執迷的眼神全如己出。也正是這樣一個活在他專享的舊有世界中,逐漸淡出眾人眼光的角色,為影片奉獻了令人感動的執著。
    或許那種揭開宿命一角的沉穩與深邃,早便交由《亞特蘭蒂斯之心》中的安東尼 Hopkins來深化;而儼然替離經叛道、奇詭另類代言的Johney Depp更為偏執賦予了人格魅力;更有Jack Nicholson曾塑造出那些不可複製的人性光輝——螢幕上無數微言大義的先驅者填滿了觀眾的記憶,既便如此,我們仍需要一個近距離失敗者,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並繼續專注於他微不足道甚至略顯寒酸的本事。
    無意說教,影片《偉大的巴克·霍華德》僅僅是一個忠於自我的故事,卻因付出了真摯而獲得筆者的尊重。或許它仍是一部不那麼令人滿意的作品,卻很難說是影片本身的問題。
    我們看過了太多關於魔術、關於魔術師的電影,無論是日本動畫的奇思妙想,還是好萊塢所慣用的視覺把戲,無一例外。天花亂墜的奇觀與無腦猛料總能讓人大呼過癮,在「更」的追求所釋放的鴉片煙中極樂登仙。所以才有了春晚後儼然大腕的劉謙,也有了「金牌魔術師」欄目,有了諾基亞新一輪的話題營銷。不想討論魔術的復辟,因為不知道它何時式微,好比相聲,總有人在堅持。
    如評論所云,這是一部「與愚蠢無緣的喜劇片」,在勵志的意圖中一步步邁入溫和與平庸,甚至來不及雇用更多溢美言辭去吹捧,便消失在銀海一番番的巨浪中。時間有它自己的步伐,世界每一秒都在變化,雖然我們有時希望慢下來,維持現狀似乎是最愜意的狀態,卻終於不得不捲入喧囂、躁動與競爭。影片中的魔術如此簡單,簡單到都不願費心去揣測究竟何以使然;表演魔術的人這般單純,單純到目空一切捨我其誰。魔術終究不能用來遮蔽真理,它只是一種區別於政治演說與電視廣告的表演藝術,營造出那些值得相信的夢幻。

【最好的把戲,最好的時光】

    沒有人能明確指出魔術的興起,大概那源自人類活動的起點。早期的魔術與宗教和信仰密切相關,直至今日歐洲的魔術師仍不免帶有明顯的哥德情結。薩滿們利用當時迷信的心理,使用人們尚未探索的原理製造神績以獲得權威,並藉由魔術強化宗教的儀式感,令信眾對他們的信仰、自我認同感更加深信不疑。
    在中國,魔術不僅出現在像《聊齋》這樣的傳世著作里,薩滿更深刻影響著歷史,但終不敵官僚。那種難以取證的經驗被視為譖越了官方的權威。教派與神靈的交流過程為禮儀性的行為舉止所取代,並隨國家宗教的形成進一步被攆向邊緣。而那些牛鬼蛇神中源自生活的花招與伎倆則被提煉出來,變成了科學,又重新被擲向魔術的營火中,燎起更為壯觀的烈焰。
    2002年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的中國之旅或許是值得一書的事件,但其作用遠不及30年代電影工業崛起對魔術表演所造成的衝擊影響深遠。在錄像藝術本身便如同魔術的年代,大概無法想像今天無所不能的電腦特效。諸多行當因日新月異的科技而走向沒落,那些時代的寵兒從台前走向幕後,如霍華德一樣悄無聲息地穿過人群,作別這曾經偉大的時刻。
    作為觀眾,作為痴迷者,又將以何種姿態面對這種無疾而終?
    是什麼促使蓋伯爾在看到海報後馬上便去尋訪霍華德?又是什麼使得觀眾席上的人們即便對結果爛熟於心,仍舊滿懷期待?如果說群體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妥協色彩,那麼霍華德一成不變的表演究竟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滿足呢?
    當魔術失敗了,便不再是魔術,而變成了世俗的生活。
    在這世俗生活中上演的故事無疑讓蓋伯爾失望了。霍華德為了向昔日的夥伴證明白己沒有作弊,第一次調整了演出的內容——也只有坐在人群中的蓋伯爾才能夠領會這一看似平常動作的真正意圖。那些觀眾為魔術而痴迷,並期待著接下來的精彩演出,然而只有他才是「偉大的霍華德」本場演出唯一的觀眾。偏心?奢侈?不,這僅僅是霍華德給昔日夥伴的一個補償,也是那段盛大巡演的完美落幕。
    當霍華德站在了小鎮劇場的觀眾席中,再現了在大都市拉斯維加斯那令他尷尬的一幕時,蓋伯爾幾乎信以為真。而霍華德卻在他陷入沮喪的間隙來到了他前排的右側,對面前的那個人說出了闊別已久的台詞,又驕傲地找到了他曾遺失的珍貴信物。
    這場為蓋伯爾精心安排的演出甚至讓人懷疑,當年發生的一切意外都只是表演的一部份。霍華德神采奕奕的狀態更極大程度鼓舞了霍華德,令他義無反顧地邁向他的理想。因為他一直相信——那是值得他相信的夢想,便如同魔術之於「偉大的霍華德」一樣。

    對於霍華德而言,觀眾席是舞台的延伸。
    對於蓋伯爾而言,舞台來自他的內心。
    雖然蓋伯爾曾作為助手目睹了霍華德最為輝煌的成功,但臨近影片結束,二人都只因微不足道的成就而感到無比欣慰。沒有炫目的戲法,沒有火爆的煙花,有的是顛沛流離的巡演,以及蠻橫、偏執但忠於舞台的魔術師。即便此時此刻,霍華德的魔術早已失去了原初的吸引力,蓋伯爾離他的理想尚遙不可及;即便大千世界早已把不入流的小角色們遺忘個底兒掉,卻仍舊能夠感受影片中他們所體會到的歸屬感,並滿足於他們再次相逢時那場告別的演出,那個最好的把戲,那段最好的時光。 

2009.08.02 蘇乏,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