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折翼天使 [2002]--All or Nothing

一无所有/折翼天使

7.5 / 11,455人    128分鐘 | France:128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 Germany:121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麥克李
演員: 提摩西司伯 蕾絲莉蔓薇爾
編劇: 麥克李
演員: 提摩西司伯 Alison Garland (I) 詹姆斯柯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拷古雪茄

2009-08-03 17:53:42

《投奔怒海》與《一無所有》:兩尊底層人物的辛酸豐碑。


        這是兩部八桿子打不到一塊兒去的電影,只是我在同一天看的,兩部感覺都極端壓抑。
        先說《投奔怒海》,許鞍華。我看過《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和《半生緣》,沒看過《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和《天水圍的日與夜》,聽說後兩者是笑中帶淚,而我看過的四部,則是註定的悲劇,我在想,是不是許鞍華自身的困苦經歷將一個文藝女青年扭轉成為一個喜歡在影片中「添一個花環」,透出點點希望的社會觀察家。這並不是說她的早期作品帶有一廂情願的不成熟,相反,作為一名香港新浪潮的旗手,那種植根於底層人民的憐憫,以及發自內心的痛楚,正是需要那樣強烈的主觀情緒,才能化作創作激情從而闡述命題,何況那四部影片,除卻《半生緣》以外,觀感都是那樣的冷靜客觀。
        《投奔怒海》講述了日本記者遠赴越南拍攝新聞照片,與當地居民、政府官員發生的故事,其中充斥著大量血腥暴力,這些血腥暴力被極端冷靜的處理,讓人不寒而慄。林子祥扮演的日本友人,手持Nikon牌照相機進入他國的國土,以文化宣傳為由攝取對越南本國不利的資料,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個正義執著,又紅又專的國際友人,博得幾乎所有觀眾的憤慨,然而試想一下,當年的安東尼奧尼進入中國,拍攝《中國》紀錄片,何嘗不是遭受了同等待遇。在每個國家公民看來,外來者窺視本國隱私,並且用技術手段讓這段並不光彩的事實暴露在國際社會下,那麼任誰都一定會群起而扁之的,因此我以為不必為片中政府官員的行徑咬牙切齒,也不必為林子祥的悽慘遭遇而墮淚,生命就是如此不堪,政權與國家安全才是王道,身處其中的人,不論是誰都無能為力,我想這就是許鞍華導演詮釋這部電影的目的。
        《一無所有》英文原名叫做All or Nothing,又譯《折翼天使》,講述一個並不和睦的家庭和這個家庭的看上去更不和睦的鄰居們的一段瑣事,整部影片籠罩在極其壓抑的氛圍當中。我想解釋一下三個片名的意義,應該就能觸及電影的終極命題。首先,一無所有,電影描述的這個家庭,從經濟財富看,的確是一無所有,父親開計程車,早晨不願起床,常常還碰到不肯付錢的乘客,母親在超市當收銀員,常常和她奔放的同事們參加酒吧裡的歌會,卻緊鎖深眉,女兒在養老院照顧一群面臨死亡的老人,常常被灌輸臨死前的奇怪思想,兒子無所事事,滿嘴髒話,飯桌上的一家人是唯一能聚在一起的時光,而母親責備父親,兒子大罵髒話,父親和女兒相當沉默,這就是「一無所有」,並且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之後的兒子被診斷出先天心臟病,更是將一家人打入十八層地獄。All or Nothing,則是對麥克.李態度的註解:一家人可以擁有一切,也可以一無所有,關鍵不在於物質財富的豐碩,而是連結一個家庭的責任。至於《折翼天使》,我以為是三個名稱中最無腦的,意思就是,一群本可成為天使的少年,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無法飛翔,同時是主人公家庭都患有肥胖症的暗指。電影的節奏剛剛好,場面調度上,尤其是兒子患有心臟病時,一家人四個在這一時態的交叉蒙太奇剪輯,情緒把握十分精準。
我總是以為那些底層的故事更容易打動人,尤其是其中的真善美,不和諧,也許也不真實,但是容易在眼角上切洋蔥。兩部電影並不力圖刻畫小人物的抗爭史,而恰恰就是描述生存狀態極度悲苦下的無奈,就像林子祥最後全身縱火,在大遠景的鏡頭中亂舞,就像那個患了心臟病的男孩在草坪上粗聲喘氣奄奄一息,這些鏡頭不煽情,卻拳拳到肉,觀眾能做的唯有兩手一攤,任憑命運折磨。影片末尾誰也沒有給出一個帶有光明的結局,《折翼天使》也許有一點,但隨時可能重歸老路上,無論如何,電影結束了,他們都用人類專屬而命運沒有的東西——情感——改變了些什麼,如果說用愛的魔法來打敗命運是天方夜譚的話,那麼用愛來改變點滴,那便已足夠。

PS,兩部小成本電影居然都有大牌,《投奔怒海》裡有劉德華,《一無所有》裡有《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扮演小矮星彼得(蟲尾巴)和騎士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蟲尾巴的表演只能讓人用三個字來形容…帥呆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