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叫我第一名--Joe Somebody

大人物乔/大人物/叫我第一名

5.5 / 11,095人    98分鐘

導演: 約翰派斯昆
編劇: 史考特薛弗
演員: 提姆艾倫 茱莉鮑溫 凱莉林區 海蒂潘妮迪亞 吉姆貝魯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姚八牛

2009-08-07 20:48:23

拉 片


                               
   ——解構為結構服務之我見
      (拉片為拍片服務)

【《大人物喬》的拉片】

    【目標】每個人都想成為「大人物」,喬·謝弗(蒂姆·艾倫飾)也不例外。但是喬總感到他是一個無名之輩。
    【干擾事件1(事業)】作為明尼波利斯(Minneapolis)製藥公司里一個頗有天分的視訊專家,他經常錯失一些早已被許諾的晉陞機會。
    【干擾事件2(感情)】喬的個人生活也是一團糟,可他仍對前妻考利(凱利·林奇飾)唸唸不忘。

  【衝突】
①當辦公室時里蠻橫的馬克·麥金尼(派屈克·沃伯頓飾)奪去了他最喜愛。
②而且是花了不少心血才弄到手的私人泊車位時,喬更是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
③馬克·麥金尼甚至當著他早熟的女兒納塔利(海登·帕內特瑞飾)的面羞辱了喬,事情對喬來說已經是從"平常"發展到更為嚴重的地步了。

  【轉折】
這件事促使喬開始走上了一條為自己討回公道之路,或者說至少也要與馬克的重新較量一番。
    
    第一步:師從查克·斯卡瑞特(吉姆·貝勒西飾)開始學習格鬥,查克·斯卡瑞特是一位退隱已久的動作明星,他最終教會了喬比空手道要多得多的東西。

  第二步:重新改造自己,包括換了一個新的髮型和行頭。喬的計划得到了許多意外的收穫:隨著他與馬克較量的消息不徑而走,他在公司里也開始順起來,並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晉陞機會。他感到新發現的自我推銷,在公司的聲望和重新崛起令他興奮不已(其中之一就是考利重新對他產生了興趣),但是女兒納塔利卻明確表示她喜歡爸爸過去的樣子,而不是這個「新的」,改變了的爸爸。

    【評論】另一個對喬的改變十分關注的是很有膽識"好心調解者"梅格·哈珀(朱莉·鮑恩飾),喬曾試探性地追求過她。隨著與一度令他害怕的同事之間攤牌的臨近,喬決心讓梅格、納塔利和所有人的看看,這個以前什麼也不是的小人物現在已是個不好對付的大人物了。

  這部電影可以叫做「美國賀歲片」,溫馨笑料,沒有暴力色情,加上家庭至上、個人奮鬥等美國理想,適合聖誕節閤家歡的氣氛。

  本片的兩個關鍵人物都出身電視圈。蒂姆·艾倫是極有人氣的電視諧星,老導演約翰·派司昆在電視圈打滾數十年,對觀眾口味瞭如指掌。他們1995年合作的聖誕喜劇《聖誕老人》(今個聖誕大件事/Santa Clause)是當年的十大賣座片之一。
    
    這部《大人物》從目前看,很像《聖誕老人》的翻版,講中年男子因為某個轉機改變自己,也改善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
    
【拍片體驗】
    拍片經驗不多,從大一的時候開始拍專題片,大二的時候拍紀錄片,大三的時候拍故事片。拍得很少,想得也很少。因此,有人謂之我們勞動是「機械重複」。
    對於一個新的學校,對於一個新的學院,對於很少人懂影視的專業。學生的突破口在哪裡?我的大一是理論學習,可以適當的學習攝影技術,大二是實踐拍攝,大三再回歸理論,大四再實踐。如此循環往復,方可練就。技術和藝術的統一,是件極艱難的事。
    大二的紀錄片拍攝,一言以蔽之是思想的長鏡頭。思想的觸角要延伸向電影的兩個基本量時間與空間。而它的形式是以紀錄的方式,運用長鏡頭。長鏡頭理論對於我們而言是十分匱乏的,長鏡頭非一般想像的一個連續的長時間的不斷地鏡頭。在技術方面確實如此,但是在藝術方面呢。如果只是單純地紀錄,而非藝術的創造。沒有作者的思想,就沒有藝術。
    在這個時候,學生可以加入很多實驗的東西。做個有思想的人很重要。而我們往往缺少這一塊,一味地流於平庸、一般化。簡單的為了完成一件作業,而不是創造一部作品。思想的匱乏,造成了以後故事創作敘事的貧乏。題材單一,內容古舊。
    一切的混亂,造成了學生思路的混亂。
    大三故事片創作。因為編劇基礎的薄弱,造成了一開始只能從最基本的做起。寫故事,一切從零開始。而一切又是相互矛盾的,編劇技巧與生活體驗(一種思想)。還是技術和藝術的問題。一切讓人感到不怎麼藝術。那學學技術吧。但現在這個時候是學技術的時候嗎?
    我選擇了做個製片。我的技術不夠,我得慢慢學習,我的思想被禁錮了許久,走上了一條彎路,我要趕緊往回跑。在學習編劇技巧的同時,修改劇本進行實踐拍攝,做個優秀的製片人。
   從大一開始,我就覺得觀摩影片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電影技術和藝術的方法。但是我一直處在一個初級階段,看懂影片本身的一個故事,了解它的中心思想。並且一直都在努力實行中。
   因此我覺得拉片課的設置時間太晚了。拉片也是種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拉片本身的技術性和藝術性,而且通過拉片所揭示出影片的技術性和藝術性。現在看來前者更是基礎和關鍵。
   如何讓拉片的技術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這恐怕要寫一篇長篇論文寫能寫完的。那麼下面我將結合實踐,談談如何在拉片中學習,從而更好地實踐拍片。
   拉片的功能可謂是拍片的活教材。
   一,編劇;
   從好萊塢的電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編劇手法的運用。我們中國傳統稱之為的「起承轉合」。脈絡清晰流暢。我們可以在觀摩影片的同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熟悉或鞏固對編劇技法的了解和掌握。
   從我們實際情況來看,如果說不能掌握的話,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生活,肚子裡面沒有生活的積累,沒有貨。技法是死的,是技術;思想是活的,是源泉,是藝術之所以能稱之為藝術。
   而舍本求末的行為是不當的。我們要做的是如何使技術激發出藝術。如何通過拉片這樣的一種方式,激發出創作靈感,激發想像。
   二,導演手法。
   通過觀摩影片,你可以了解到一場戲是如何拍攝的。相同的故事,到不同的導演手裡就是不一樣的表現方式。而你作為一個導演又該如何去表現這場戲呢?相同的場景在不同的故事中,也會給人完全不同的體驗。導演要隨機應變地去學校。
   現在碰到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劇本的問題。
   1,故事本身的問題。
   不夠吸引人,沒有新意,俗套。
   2,好故事,不知道怎麼表現。說的不是人話。過渡沒有。細節虛假,導致不可信。
   應對措施:
   1,還是要寫好劇本。
   2,落實好劇本的細節、過渡、對話等。
   導演層面上的問題:
   1,亂來,不知道情節線索,不知道哪裡要渲染,哪裡要停頓或靜止無聲。審美敗壞。
   2,對於演員的掌控。導演必須自己熟悉劇本,而且要懂表演。其實劇本很多地方是根據表演原理來的寫的。編劇、表演、導演,必須三位一體,才能完美演繹。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我想是要在拉片中不斷學習拍片,在拍片實踐後反觀拉片所得,不斷地循環往復,不斷進步。從而達到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學習是永遠不會晚的,成長也是不斷的。
   三年結束了,想想應該多些總結才會成長。神知吾知是不行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