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瑪麗奧

2009-08-07 21:43:46

關於《入殮師》的種種種種


一切為了生活,大提琴師開始了新的工作……

毫無疑問,就電影本身而言,它是一部帶有濃重抒情色彩的敘事性作品,講述大提琴師大悟失業回家做一個入殮師的故事,書法人文關懷這一主題。

                  (一)關於電影的敘事與審美意識形態和內容的深層結構

敘事與審美意識形態本質中提到作品的寫作風格受一定的審美意識形態的制約。而敘事內容中關於作品的深層結構,則涉及到了敘述話語同整個文化背後之間的關係、作品潛含的文化意義和根植於一定文化中的深層社會心理的問題。

我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所以將兩者放到一起來思考。

無論作品使用何種敘述語言,它的寫作風格如何,都必定深受敘述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和當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的影響,因而形成的敘事性作品深深淺淺多多少少都會受文化背景的影響,並且是對某種甚至是某些淺層或深層的社會心理的反映。

回歸電影,我認為,可以思考電影的文化背景和它所要反映的主題問題。

說實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對「入殮師」這一職業了解甚少。死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在中國,似乎很忌諱談論生死,那麼我也很順從的不去做過多的了解,只是依稀知道人死之後,得經過化妝那麼一道工序,也是很簡單的,並不像現在女子出門前的化妝,隆重、細緻、耗時長久。日本真的是一個很注重細節的國度。也許是由於獨特的島國文化,不利於向廣處發展,所以就向深處發展,不能廣而博,就做到深而精!所以茶道、劍道、、花道甚至是入殮,都無一不透入著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品質。電影對入殮進行了極其細緻的刻畫,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都細膩的讓人有些感動,不禁會對生命和死亡產生一種敬畏,更對入殮師肅然起敬,他們變可怖的死亡為一種甚至比生更優雅的超脫。

另一當面,電影的主題是有關生和死這一終極關懷的。相比歐美奇幻大片幻想未來,東方的影片似乎更樂於探索生與死愛與恨這些永恆的命題。「終極關懷」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字眼,因為感覺很溫暖。而電影給人的感覺也是這樣,雖然已冷色調為主,卻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令人生畏。影片的敘述風格沉靜平和、乾淨清麗,也符合東方人平和的性情,不似歐美那般尖銳犀利、咄咄逼人。這好像也是日本影片的一貫風格,看《情書》,看《東京愛情故事》,甚至是多年前高倉健的《追捕》,無一不是這樣,從容唯美,讓人心中溫情感動。誰說日本人只會一味地做死硬的講座和報告?

                      (二)關於電影中的事件、情節和人物

敘述內容中的事件,能夠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也能夠幫助塑造形象,二者相輔相成。而按因果邏輯關係組織起來的被命名為故事情節的事件,在作者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下,不斷形成矛盾衝突,也幫助塑造了形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另外,在這當中,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無論是行動元還是角色本身,無論他們的行動是合情合理的還是富有戲劇性,無論他們代表的是自身特例還是具有社會共性,他們都必然存在於事件和情節之中,加深矛盾衝突,在幫助塑造其他形象的同時也間接地被事件和其他所塑造著,一起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在此,我著重對人物進行了思考。

老實說,我並不十分看好男主角的表演,倒不是他的演技不夠精湛,反而是他身上那種太過優雅的氣質讓我覺得於影片不太協調。特別是他駕車到田野看天鵝,趴在橋上看魚的鏡頭,真是太優雅,太煽情了!倒不像是一個失去工作受生活所迫和對生死充滿毛對理解的失意男人,反而有點像公司老總駕車去鄉村度假。誰知道呢?也許這是一個作為大提琴師的獨特氣質,是我不懂得欣賞藝術家的美吧?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男主角那種很細緻的表演和專注的神情,到後來,彷彿將入殮看作一場表演,每一個動作都發揮得完美到極致,連他自己也說「做的忘我了」,這不僅是對死者一種無上的尊重,更讓我們對生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認識。同時,男主人公的人生價值彷彿在那一刻重新得到實現,他不僅在為生者製造美,更是在為死者製造美!

其實令我比較驚異的是廣末涼子的表演。起先也是並不看好,想著這樣一個嬌俏甜美的女孩子,怕是不能和丈夫患難與共吧?他應該是坐在寫字樓里,吹著暖氣,等待著丈夫拿大把的錢給她上美容院、逛商場、買奢侈品的女孩子。所以他不理解大悟的工作,當她知道丈夫是「入殮師」時,她簡直覺得羞恥!丟下一句「骯髒!」就跑回娘家去。影片到這裡,矛盾好像被空前激化。大悟該怎麼做?放棄工作?還是放棄妻子?甚至是還未出世的孩子?大悟決定繼續工作,故事仍在繼續。而這時,一個忠於生命虔誠的入殮師的形像已經略微飽滿了。最後,妻子因懷孕而回到丈夫身邊,到澡堂阿婆的去世,親眼目睹丈夫的工作,再到為丈夫的父親入殮時毫不猶豫地向搬運工解釋丈夫的職業。我們看到妻子再一步一步地轉變,甚至連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從排斥到接受再到崇敬!而這當中,廣末涼子的表演非常到位,她身上有一種純粹溫婉的,具有典型東方女性氣質的美,溫婉,不張揚。特別是她的笑,在大悟為父親入殮時,她站在一邊,不說一句話,只是微笑地靜靜的看著,那笑容包含了對丈夫的理解和珍惜,非常溫情,非常動人,讓人覺得生命是美好的。

另外,對敘事有推動作用的還有幾個逝者家屬的態度:從不屑到尊重,有一個矛盾的衝突,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慢慢地去適應去理解。

                           (三)關於敘事行動的中間包含關係

我的理解是,所謂的許是內容的中間包含關係就是大故事套著小故事。

縱觀影片,提到了七位逝者的故事。這七個故事,每一個都獨立存在,表達不同的主題:互相理解、互相寬容、珍惜情感等等。但又都共同存在於大悟又大提琴手慢慢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入殮師的這一大背景下,表達統一個主題,那就是——熱愛生命,尊重死亡。

                           (死)關於敘述話語的順序與時距、頻率

不得不提的是電影中的大提琴和小石子。

電影在大提琴的演奏中開場,之後大提琴又多次出現,閣樓里,老唱片,小石子,熟睡的妻子……大提琴被奏起,不能觸碰的傷痛被插敘,記憶回到六七歲的樣子,看不清父親的臉,然後妻子丟下他走了,他在聖誕節為社長和同事奏起新的樂章,同時也說明了他對生死新的思考。電影還不止一次地出現大悟在野地裡對著對著藍天白雲深情演奏的畫面。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畫面,卻把時間拉得無限冗長,讓大悟回想起幼年時對父親乾的傻事,憶起輪廓模糊的父親,心裡還是隱隱作痛,不能釋懷。當他得知父親去世而最終為他入殮時,他漸漸地向父親真實的內心靠近,掰開父親緊握的手,取出那份他幼年時送出的牽掛,一切都釋然了。當他將石子放在妻子的腹部,一下子,時間好像凝固,人類溫熱的情感呼之欲出——因為愛,所以永恆。

一切因為生,入殮師繼續著他的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