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皮san

2009-08-12 19:05:59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孩提時代的記憶里,有些事情是永遠都抹不掉的,如遇上同村的某戶人家家裡老了人,不更事的小孩會屁顛屁顛的跟在大人背後去人家家裡觀望,留在記憶裡的場景是:在逝去人的床前,除了呼天搶地痛哭失聲的至親以外,往往圍著一堆小孩子,這裡邊就常常有我在內。待在那樣的環境裡,害怕是肯定的,卻似懂非懂每有這樣的事發生都會湊到跟前去,似是對死亡這件不同尋常事情的好奇心的驅使?說不清楚。印象中逝去人面目是可怕的,一直到母親走的時候,已經成年的我跪在床前等候入殮師整理母親遺體的過程中,看到母親的遺容,心裏面還是非常害怕——想不明白,這種場合下,面對至親的人,我怎會有這樣強烈的害怕心理?這是把自己一手帶大的母親啊,我怕什麼呢?是人走後的面容確實不尋常,還是小時候那種跟在大人後面觀望時緊張、恐懼心理的延續?

看《入殮師》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當年能像影片中所展示的大山腳下的日本村莊那樣,有專業的入殮師為逝去的人認真、細緻的化一個如正常人樣的漂亮的妝,我想自己面對母親的遺容,或許不會有那樣強烈的害怕情緒,當時的我確實是被人走後不同尋常的面容驚著了。

《入殮師》裡的大悟本是一位供職於東京某樂團的大提琴手,樂團解散後,大悟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鄉下,在求職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做起了入殮師。從一開始的抗拒,到逐漸在體驗中一步步接受,並最終通過為自己逝去父親的入殮過程,解開了自己與幾十年未謀面的父親之間長久鬱積的心結。片中悠揚的大提琴樂聲中,至始至終都有著特別的靜穆氣氛,這是對死亡、對逝去人的尊重。濃濃的親情,看似充斥著各種複雜情緒的糾結,卻在適當的時候,如泉湧出,顯現出人世間愛的真意義。影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可以說是實至名歸。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也有稍許做作之處,如影片最後階段大悟為父親入殮的時,意外的發現父親手裡緊握著的,竟然是自己小時候與父親交換的鵝卵石——年輕時拋棄母子倆與情人私奔的大悟的父親,老了的時候孤身一人臥病在床,想起往事,或許滿懷著對母子倆愛的想念,或深深的歉疚,我也毫不懷疑大悟的父親此時對母子倆的愛與歉疚,只是,這種情感是不是一定要設計這樣一個場景,手裡是不是一定要緊握著自己兒子給的鵝卵石,才算是表達了臨終前的父親對兒子的愛與思念?影片中在這裡呈現的似乎是一種過於完美、修飾化的親情,可能並不能達到預期要表達的效果。

大悟的妻子美香,是一位典型的深愛自己的丈夫、理解自己丈夫的賢惠女子,影片最後,當她非常自然的跟人介紹:「我丈夫是一名入殮師」的時候,我想大悟定會深深記住那個場面。尤其是美香對丈夫家庭歷史的善意探求和了解,努力幫助作為棄子的丈夫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平靜的面對過去,力圖祛除父子之間長期鬱積的陰影。人們常說愛一個人就要愛一個人的全部,這個全部自然包括一個人過去的歷史,不僅僅是簡單的接受,是否應該抱著善意的態度去細細體會?追尋一個人過去的征程,本身就是在了解他(她)的現在吧。

而我們常常看到的男女之間的對話是:「我可以不在乎你的過去,也不想了解,我只要現在的你,只要你現在愛我關心我對我好就行了!」這樣或許也是合適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