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ebin

2009-08-13 20:11:12

建築電影與禪


一、電影與建築

那個寺院作為一個建築本身實在是非常的出色。整個建築位於群山環抱之中的一個小湖上,寺院本身在湖心,而寺門在湖邊。寺院沒有圍牆,卻有一個浸在水中的寺門。從功能上看,這寺門顯然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但從美的角度看,卻是必不可少的。電影裡有很多個鏡頭從寺門望向寺院,在這些鏡頭裡,寺門做了一個很好的前景,使得這個畫面更有層次感。如果寺院沒有寺門,整個建築就只剩一個小廟,會顯得過於單薄。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中,建築師會做很多設計使得整個園林看起來比較大,比如蜿蜒曲折的水系,湖邊揚帆起航的石坊等。其實這個寺門也是同樣的作用。有了這個寺門,即使沒有圍牆,如果你站在寺門口,會覺得整個湖和四週的山都屬於這個寺院,因為這些景色都被門框框住了,又因為恰好沒有圍牆,就不會有視覺上的界限,於是你會把四週的山也囊括到寺院的範圍中。如果給寺院加上一道圍牆,無論加在哪裡,都會給人以壓抑的感覺,因為寺院的範圍本來是沒有限制的,加了一道圍牆就把空間給硬生生的套住了。

從劇情角度看,寺門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季節開始的時候寺門都會打開,在結束的時候關閉。這時門用來比喻事件的開始和結束,而電影也以事件的不斷開始和結束來烘托輪迴的氣氛。我們注意到,所有的人物在出現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鏡頭是他們站在門口;而他們離開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導演再一次用每一個人的相同經歷來闡釋因果輪迴。

寺的本身建築在一個木台上,是一個三開兩進歇山頂的房子。房子本身實在是很小,木台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房子的前景,使得房子顯得比沒有木台要大一點。這個房子內部很奇怪的一點就是三開間沒有牆來劃分,但是兩邊卻各有一個門。這個門同樣是不具有任何實用價值的,既不能隔音,也不需要用來擋風。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第一次偷情的時候,少僧本來想把門開開從門走,後來開不開,於是就從門旁邊繞了。而他第二次偷情的時候則是直接就沒有試圖去開門。少女在第二次偷情的時候則是從門出去,出門的時候用眼神告訴了少僧。而老僧則是每一次出門都是從門走的。這個細節非常能體現少僧心理的變化。

二、電影與禪

輪迴

這部電影似乎一直想表達世事輪迴的意境,看了很多影評我知道至少很多人這樣認為。電影在結構上分為四部份:春、夏、秋、冬,每一部份都有著相同的開始,都是同樣的背景然後跟著螢幕上顯示出那個季節的名字,然後是寺門口的畫面,看到門上的神像,然後門打開,然後看到那個季節的寺院。整個情節似乎也在講述一個輪迴。從春天播下的種子,到夏天炙熱的燃燒,到秋天苦澀的果實,到冬天平靜的結束,然後又看到了春天的影子,暗示著年復一年的相同。

我不知道導演對於輪迴是一種什麼樣的理解。故事大概不能算是完滿的結局,甚至有些人覺得會有些悽慘,但是電影選擇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場景以及一個天堂一般的建築,所以我還是傾向於認為影片是要讓我們覺得輪迴是美好的,想讓我們享受這個過程。

亞伯拉罕諸教反對偶像崇拜,而禪宗更甚之於不立文字,於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禪,所以我想說說我的禪。

關於輪迴,我不會說輪迴苦不堪言,但那絕對不是那樣美好的。當然了,自己能看到的輪迴那就已經不是輪迴了,你能看到輪迴,說明你已經超脫於輪迴,已經脫離了輪迴,就算肉體沒有脫離,精神也已經逃離。輪迴的可怕之處在於你深陷輪迴卻不自知,在那輪迴唯一出口的地方你有選擇進入新一圈的輪迴。那些婚姻結了離離了結的人,那些女朋友走馬燈換的人,無不是陷入了這樣的輪迴。他們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陷入了輪迴,但是他們卻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輪迴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他們每一次都以為那是新的開始,但其實一切都是輪迴,他們也許一輩子都看不清楚,都沒辦法從輪迴中跳出來。輪迴就是這樣的可怕。

再說影片中的輪迴,少僧顯然是看不清楚影片中所謂的輪迴的。然而老僧,或者是那變老了的少僧大概是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的,那看清楚了的輪迴就已經不再是輪迴了,那也就脫離了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悟。然而影片的意思似乎是要我們沉浸在輪迴里,要我們享受這個輪迴的過程。

活在當下

記得有一個法師教導過我,她告訴我要「活在當下」,所謂活在當下就是做好眼前的事,生活中那些控制不了的事情我們管它叫因緣,眼前的事我們要自己做好,因緣的事就聽因緣的吧,也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強調的是「天」也就是因緣的作用,而活在當下強調的是要做好眼前的事。於輪迴,我認為我們應該享受這個過程,但並不等於說沉浸在輪迴之中。因為無論做什麼,我們都要認真去做,這就要求我們必需要享受它,但是沉浸於輪迴則是沉浸於苦厄,電影中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輪迴的苦厄。與其說這部電影在討論輪迴,還不如用「生生不息」這個詞,至少我覺得在褒貶含義上,「生生不息」要更合適一些。

世事無常

如果說電影在討論世事無常,那我肯定不會反對。春夏秋冬本身就是世事無常的一種體現,而輪迴呢,我還是忍不住要說輪迴,輪迴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也就是因為輪迴不變,才使得輪迴更加的可怕。世事無常和輪迴比起來,要美好得多。影片一直離不開一個意像是水,那個建築本身是非常親水的,少僧和少婦第一次偷情的地方就在一個水潭旁邊,他們最後一次偷情則乾脆是在水上的小舟上。水是世界上最無常的事物,不僅形狀不定,也有各種不同的形態。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建築的設計和場景的選擇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而少僧秋天的痛苦就是在於他沒有認識到世事無常而把愛情想的太過長久,他以為那是世界上不變的事情。可是不變的怎麼能是愛情呢,世界上不變的事情是那最苦澀的輪迴啊。

因緣

電影裡另外一個很多人討論的問題是春天以及夏天老僧對待少僧犯錯誤的態度。老僧總是讓他去自己嘗試,讓他自己悟,而不會在一開始用言語教導他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這種方式是禪宗的方式。有人批評他說他的做法不對,那個樣害死了很多小生命,也讓他最終釀成大錯,如果老僧一開始嚴加管教,用戒律舒服少僧,也許那殺人的悲劇不會發生,少僧最後雖然在變老以後開悟了,但卻害死了很多無辜的生命。這種說法我是不能苟同。須知戒律是束縛不住少僧的內心的,那些人那些小動物也許不會被少僧殺死,但是少僧大概也至死不會開悟。那難道為了讓一個人開悟,就要犧牲掉那麼多無辜的生命嗎?釋迦牟尼是吃了鐵匠的事物中毒而死的。他的徒弟想要懲罰那個鐵匠,釋迦牟尼告訴他們,釋迦牟尼的前世是一名醫生,一個鐵匠來找他看病,由於鐵匠沒有付錢,他害死了那個鐵匠,於是今世有了這樣的果報,那不是鐵匠的錯。其實釋迦牟尼又如何知道前世的事情,他只是要他的弟子相信因緣罷了。而老僧的行為也只是相信因緣。當然了相信因緣並不是不作為,並不是見死不救,這其中的差別大概要每個人自己去體會吧。

三、禪與建築

我喜歡建築學是因為它是竟然是實用的藝術,又美又實用,那該有多美好啊。建築的另一個讓我覺得非常優美的地方在於建築師的一個癖好,就是建築師總是會說服大家他只能這麼蓋房子。

我非常喜歡唯一的選擇。有的時候條件的限制會使得建築師設計出更好的房子,因為他必須這樣設計。非如此不可。建築師都不喜歡自己的作品是純粹的裝飾,他們總是希望那不僅僅是美,那是必然的選擇。非如此不可的美麗之處在於在布萊恩家族墓上樓梯的時候必須先邁右腳,在於外露的有力雄偉的斗拱。最美的永遠只有一種,所以只有唯一的選擇才會讓我們相信那是最美的。

因緣同樣是這樣。因緣總是會告訴我們非如此不可。釋迦牟尼非死不可。因緣並不是讓你對於未來不做行動,因緣是讓對於過去無怨無悔。因為一切都非如此不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