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白銀帝國--Empire of Silver

白银帝国/EmpireofSilver

6.1 / 836人    113分鐘

導演: 姚樹華
編劇: 成一
演員: 郭富城 金士傑 張鐵林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圖賓根木匠

2009-08-17 23:58:02

《白銀帝國》:第五代借屍還魂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第五代」指那批導演的話,那他們當然都還健在,而且是當今中國電影的脊樑骨;如果「第五代」指特定的藝術風格、流派的話,那早就煙消雲散了——本文的標題正是在後一種意義上使用的。
在《白銀帝國》裡看到了許多熟悉的第五代母題:對父權的反抗(通過儀式化或肉體亂倫的方式)、對歷史背景的大寫意描摹、對民族文化的尋根式挖掘。不過可惜的是,《白銀帝國》空有一副第五代的皮囊——雖金玉其外、面面俱到,但有佳句無佳章,全篇線索縈繞,頭緒眾多,天南海北都扯到馬勒戈壁去了,鋪的攤子堪稱史詩,講的故事則是一杯溫吞水(甚至有些虎頭蛇尾,難以收場)。

整部《白銀帝國》走的就是家族戲的路子,用一個家族(主要是三公子)的命運來勾連出民族的歷史軌跡(如果把片中幾兄弟的人生起伏比照《教父》的話,我們會發現驚人的相似)。當然,評判好壞都得有參照系,作為女導演姚樹華的處女作,《白銀帝國》值得肯定;可要跟《霸王別姬》《活著》《藍風箏》一比,立馬相形見絀。不過這也不怪姚導,第五代的崛起,更多的應該歸功於此前長達十年——或許是三十年——的文化壓制,一俟有個突破口閃現,思想文化的大潮立馬化作錢塘江湧。由是,第五代的橫空出世當然應該建立在整個八十年代大陸思想文化狂飆突進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失卻了背後的這個強大動力,《白銀帝國》的差強人意不難理解。

當然,能以「第五代」來比照《白銀帝國》,本身也反映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大中華地區的電影事業正處在空前的整合狀態中,事實上,《白銀帝國》的主創都是台灣人,導演姚樹華、製片人焦雄屏,再加上金士傑、恬妞的粉墨登場(金的短暫戲分已然讓全片所有的演員黯淡無光,不過郭天王的演技飆升也是不爭的事實),以及郭台銘的新台幣,你把《白銀帝國》看作是一部台灣電影也未嘗不可。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姚樹華做了所有台灣導演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對於只剩下《海角七號》苦撐票房的台灣電影來說,不投身到大陸,這樣的製作規模只能是夢裡水鄉。
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很多來自於認祖歸宗的傳統思想,祖籍山西的郭台銘和姚樹華聯手打造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對自己身份認同的一次梳理。不過在此之外,我更願意把《白銀帝國》看作是鴻海的一次危機公關。這個危機倒不是特指金融危機,而是指內地的現實社會景況——在基尼係數總是跟股指成反比、跟房價成正比的狀態下,全社會的仇富心理空前高漲,再加上鴻海的幾次醜聞,郭所代表的新富階層急需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在大眾文化娛樂至死的年代裡,拍一部電影要比做N次慈善募捐(此舉常常被草根階層看作是十足的偽善而收效甚微)或硬廣告的效果要實惠得多。

於是乎,《白銀帝國》成了一則關於財富正義的寓言。宣傳語上想當然的出現了「中國華爾街」之類的詞句,我看實則大謬。在世界電影史上,講述財富累積、企業發家的電影,其主旨大都是追溯財富原罪、批判赤裸裸的金錢主義、對人性的貪婪大加鞭笞之作,《華爾街》《赫德薩克代理人》《血色黑金》都是個中翹楚,而出於上述原因,《白銀帝國》不得不反其道行之,要給「在商言商」的經濟理性塗抹上道德神話的色彩,這種內在主題的斷裂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影片敘事的捉襟見肘。
在《白銀帝國》裡,我們還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創試圖把現代市場經濟理念與傳統儒家宗法思想對接起來——老太爺言必稱「親則亂」、「財東不管事」等信條,似乎閃現著職業經理人的現代管理色彩,但他對三子馭人術的諄諄教導,又迅速的《資治通鑑》化了。所以,新富階層們尋根尋到晉商,其實是一件相當可疑的事情——西幫票號身後,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經濟的邏輯還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理念,估計一時半會說不清楚。所以,通篇看下來,《白銀帝國》借了第五代的屍,還的卻是新富階層的魂,內外衝突、左右互搏。

坦率的說,姚樹華對情感戲很熟捻,如果突出愛情線的話,估計能賺得些許眼淚。不過莫名其妙的劇情轉圜很快破壞了這一氛圍。《白銀帝國》肯定不差錢,所以整起大場面來很過癮,那場人肉電腦分紅的戲讓人眼前一亮,不過CG做出來的七匹狼太雷人,在劇情上也說不大通。
《白銀帝國》的原著《白銀谷》可能還是更適合拍電視劇,在這方面,內地其實有過成功的經驗——同為女導演操控的同類題材,胡玫的《喬家大院》顯然要超過《白銀帝國》很多。
郭爺的《大宅門》就更不用說了,此類題材老爺子稱第二、誰敢稱第一?

(南方網專稿,轉載註明出處及作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