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盜電台--The Boat That Rocked

海盗电台/出位乐人谷(港)/海盗电波

7.3 / 117,176人    135分鐘 | USA:117分鐘

導演: 理查寇蒂斯
編劇: 理查寇蒂斯
演員: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比爾奈伊 潔瑪雅特頓 肯尼斯布萊納 艾瑪湯普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丫兒

2009-09-04 08:41:06

專自己所長,愛自己所愛



這次說的是,「The boat that rocked」。
我不是故意要把英文片名寫出來,而是我覺得經過了「翻譯」這個加工過程以後,往往會有很大的出入。似乎林語堂說過,英文更為適合敘述,中文更為適合抒情。由於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在翻譯電影片名的時候,往往帶了一些感情色彩和中國特色,當然有的時候,恰如其分的翻譯會給電影增色不少,但也不排除有的時候,帶有感情色彩的表達,不如中性的描述更為妥貼。有點扯遠了,關於片名的翻譯,以後專門找個時間來討論,今天說「The boat that rocked」,個人覺得,這個英文名字,比「海盜電台」更能切中要害。

兩個小時的電影,基調基本上可以從中間分開。第一個小時是無盡的暢快釋放,電影在進行中的時候,我就在內心悄悄感嘆「專自己所長,愛自己所愛,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此吧」。第二個小時裡,感情的份量越來越重,就讓人再也難以像開始那樣舉重若輕,當然最後的猛烈轉折,還是讓被壓制的極點的氛圍,來了個極限拔高。
我也不是搖滾迷,甚至非常不解,歇斯底里和震耳欲聾何以成為這麼多人鍾愛的藝術。可是這一船的人告訴了我,酣暢淋漓的隨性而動,肆無忌憚的踐踏底線,用最徹底的聲音和行動來表達愛和恨,他們用自己的一切演繹著搖滾的本真,rock&roll!他們時刻情緒高漲,並不是因為天生的精力充沛,是因為搖滾的空氣就是他們的興奮劑。不僅自己愛的昏天黑地、轟轟烈烈,他們的聲音所產生的磁場,吸引了陸地上角角落落的人兒,和他們一起,放肆的放肆。他們真的很會選擇地方,一艘咨意漂流在大海上的航船上,當然那,我也不覺得陸地上有哪一塊地方能容得下他們的聲音,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放肆,他們那不畏一切的熱愛。

Carl: 問題少年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樂土。沒有約束,沒有說教,他在極端自由的空氣中找尋著自己,失意時坐在身邊的朋友,共同分享的一杯咖啡和幾塊餅乾,讓他逐漸找到歸屬感,他覺得,自己屬於這裡。其實也難怪,他身上本就流著搖滾的血。
Count 難忘他那縱身一躍入水的時刻,更記得最後他衝出水面產生的爆發力,雖然他年老,肥胖,笨拙,但是依然衝動、冒險、任性。
Simon :「it ain』t simple being cool,but it’s cool being simple.」這是Simon 的台詞,我喜歡。
Gavin Kavanagh :他就是rock&roll,他的帽子,頭髮,眼神,臉的輪廓,有金屬感的衣服,舉手投足,都是搖滾的音符。


60年代的記號我們無法理解,但是知道那是一個「I Have a dream」的年代,是一個每個人都想撕破喉嚨,破舊立新、追求自由的年代,所以那個時代的聲音,註定了是搖滾。時代孕育了搖滾,搖滾又點綴了時代。
80年代的我們呢,兒童歌曲里雖然大部份都還是紅色的,但是大街上已經能聽到麗君姐姐的靡靡之音;小虎隊的朝氣蓬勃,四大天王的多情憂鬱陪著我們走過了小學初中,BEYOND是高中的記憶之聲,再往後,就長大了,聲音變的越來越嘈雜無序(當然也可以稱作「多元化」),似乎也就沒有了永恆的經典。我們也會經戲謔的調侃,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口頭禪,高中的時候是「空虛」,大學的時候是「迷茫」,大學畢業以後是「絕望」。我們喜歡這樣「言重」的自我解嘲,是因為「一腳踩在傳統,一腳踩在現代」的矛盾讓人覺得糾結。沒有破舊立新的勇氣,但又對現實有諸多的不滿;想衝破一切追求理想,但又沒有堅定的內心信仰;也想仰天哪喊,但是在城市的夾縫中又發不出聲音……所以,搖滾的放肆和暢快,我們註定只可遠觀。

專自己所長,愛自己所愛。JUST LIKE ROCK&ROL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