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秋天的故事 Autumn Tale

秋天的故事/人间四季之秋天的故事/AutumnTale

7.5 / 4,355人    112分鐘

導演: 艾力侯麥
編劇: 艾力侯麥
演員: 瑪莉希維耶 碧翠絲侯曼 亞倫萊柏 迪狄耶桑德蕾 亞歷希亞波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若僑

2009-09-09 07:57:09

秋天的故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新浪潮旗幟之一的埃里克侯麥,幾乎埋沒於特呂孚與戈達爾光環下,因題材限制於情感領域,被某些評論文字譏為小資必修課。在中國,小資是個特有的稱謂,總有些難堪的做作,一切行為皆是粉飾的結果,浮雲般掠過表面的,是誇張的手勢與落了一地雞皮疙瘩的感傷。

    如果藝術只在批判與解剖社會上具有意義,或在虛無的人生中獲得永恆,而在情感領域做細緻入微的單純表達則被判為淺薄與低人一等,那麼藝術的個性就過於狹隘了。

    9月,閱讀第一部侯麥的電影,就從《秋天的故事》開始。

    與許多情感領域的邊緣題材比起來,電影所表現的日常生活相當平常,而奇怪的是,在觀影過程中並沒有產生沉悶感。觀影過程類似於閱讀一本書,輕鬆愉快餘味悠長。那種文字所特有的耐嘴嚼感令人頗感意外的在電影中找到。這也許是候麥電影最顯著的特徵,卻也正是他電影的爭議所在。

    原本電影與文學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是相悖的。電影的影像特徵取代不了書籍文字中的表達,而文字同樣無法取代影像。如果二者在一定意義上走向同一方向,則電影的電影性則或多或少有所損失,這似乎已是約定俗成的理論。然而侯麥堅持了自己的影片風格,並將這種特有的文學性貫穿到底。〈秋天的故事〉已是九零年代的作品,〈人間四季〉之一部,六零年代與八零年代的系列劇無不具有如此影像風格。難得的是侯麥將文學性與電影性做了較成功的結合,一路堅持下來便成就影史上獨特的自己,身處新浪潮之中,又在新浪潮之外,質樸清新而又不失細膩,他的電影是可以閱讀的,不僅是用來觀看的。在這裡不想再對侯麥電影的爭議提出更多問題,而就內容來說,卻可以發現更多意味深長的東西。

   〈秋天的故事〉理所當然講的是中年人的情感故事。故事並無過多懸念,也沒有美化,更不是粗糙,略帶優雅,講述現實。在法國人特有的淡淡優雅中,我們被帶入一段私人生活。以為講的是一個中年女人的愛情,而一路看下去,卻發現愛情其實只佔其中一小部份,在有限的篇幅中,親情、友情,兩代人的代溝、同性間的理解與包容,哲學與人生經驗,全部涵蓋在內,篇幅之小,內容之大,餘味悠長之所在。電影中的女人間真正的友情,不帶任何功利心,包容、坦誠,無論是有年齡差距的兩代人還是幼時一起長大的同齡人,充分體現了知己的含義。許是看多了我們中國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女人間的攀比踐踏與算計,於是為電影中成熟的人生觀嘆息,兩個自小到老的女朋友,一個單身,另一個家庭幸福,單身的女友自尊強,個性稍刻板,女友便親自去為其篩選結婚對象。而單身女子兒子的女友,對母親一見如故,將自己的情人兼哲學老師介紹給母親,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這兩件事情足夠瘋狂也足夠戲劇化,換了另一個導演,則可能出奇出新,而在侯麥的鏡頭下,每個女人都是那麼優雅淡然,做出這一切,然後坦然接受一切後果,不把男人當物品去爭奪,而是當做別人幸福的機會大度的送出去。法國人特有的人文關懷,悄悄滲透在這個角落。侯麥用溫和的方式,表達了對女性間友情與女人的寬容美德的讚嘆。這是法國人的哲學,象秋天不刺眼的陽光,溫暖人心,透徹敞亮。在中國的古代,孔子他老人家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孔子他老人家都如此對待我們中國的女子,我們中國的女子便果真難養到現如今,這是中國的哲學。只能說優厚的物質生活滋養了法國人的心,在我們中國人之間,找不到這樣的「傳奇」與「熟透」的人生哲學。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永遠盛產「聰明」的女人,佔有聰明於拱手相讓,讚美別人會被人當成別有用心,女子親密一點會被當同性戀,女人臉上永遠被刻上一個「小」字,苟且做人,做的永遠不是一個「人」。我就是用這樣的陰暗心理喜歡上候麥電影的,我找到了裡面的可愛的女人們,找到了人,找到了在中國找不到的舒適感。

    當看到了這些導演對女性的致敬,我便忽略了對他的那些批評,敘事性強於結構沒什麼不好,做到了該做的,表情達意到徹底,目的便達到了。結構精巧奇特而故事無意義的爛片並不少,可是我們看到了電影奇觀,卻看不到內心的感動與珍貴的教育意義。09.9.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