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9-09-20 04:11:54

我那該死的拖鞋在哪裡?


雖然本片被奉為經典之作,並且大概是赫本女士演藝生涯中最後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是從忠實原著的角度上看,此片更加的好萊塢和商業化,與蕭伯納的劇作出入甚多。

三十年代版本的男女主角雖然不那麼漂亮,但是卻深得原著的精神,尤其是那種英國式的幽默和淳樸在黑白影像的襯托下極其符合蕭伯納的調侃和犀利風格。故事講的很老實,卻也缺乏動人的色彩,尤其是女主角似乎是太普通了,以致於我們不敢相信她會突然在短期修煉之後的蛻變,因為那個老派的英國女演員畢竟在穿上了優雅的長裙之後還是那麼平庸。倒是霍華德扮演的古板教授非常精彩,很符合原著的人物特點。

實際上,30版本與60版本最大的區別就是究竟誰才是影片,也就是一出皮格米良故事中的主角。
伊麗莎還是教授。

按照蕭伯納本人的設想,賣花姑娘在發現了自己被充當了賭注之後憤然出走,做了一個職業女性。而兩部影片的結局都是以她重新回到教授身邊作為結尾。
女權主義者會說這是本質的區別。
從傳統的角度或者作為純粹的觀眾,都希望女人回到男人的身邊,這種結局即使在今天也是符合大多數人的期待。
這個結尾是溫馨的,但是也有點讓人唏噓,畢竟教授得到了一個廉價的女僕和妻子,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合乎情理的解釋。
因此在30版本中,主角是男人。
男人是故事和影片的焦點,女人是陪襯。所以在看這個版本的電影時,我們很明顯的被暗示,這是一個男人征服女人的故事。一個與莎士比亞的馴悍記有著微妙契合的作品。

但是在60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是女人。
喬治顧柯是美國電影界的皮格米良。
他的電影是塑造女神的,凱瑟林赫本,英格麗褒曼,費文麗,瓊克勞馥,在他的鏡頭下是神采奕奕的螢幕女神,他了解女人,欣賞女人,讚美女人,他是一個真正懂得女性心理的大師。
所以在他的電影裡,女人才是主角,即便他喜歡在這些女人身邊安排氣質穩重成熟的男演員作為護花使者,可是女人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由於這個原因,蓋勃才使製片人中途解僱了他,換上了弗來明來指導亂世佳人,為的是不讓費文麗的光彩蓋過自己。

當然,本片的主角是奧黛麗赫本。
是伊麗莎。
艷麗的色彩,華美的服飾,輕快的場景,都是為了突顯一個即將誕生的女神。

赫本固然是美麗而優雅的,但是這個特點使她對於賣花女的詮釋有所欠缺。我更相信朱麗比她更適合。
因為赫本實在缺乏真正的底層女人的氣質。
作為一個破落貴族家庭出身的女人,赫本是始終屬於她出身的那個上流社會的,她畢生尊奉的也是這個階層的法則。她只選擇那些優雅,有教養的紳士做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她的品味一向是歐美上流社會的風向標,和甘迺迪夫人一樣,她是真正的貴夫人,即使她穿著女僕的衣服也掩蓋不住她天成的雅緻。
而伊麗莎是粗俗的,下層的女孩,即使她通過學習獲得了晉身上流社會的鑰匙,骨子裡還是個平民女孩。
只不過她從中獲得了一個知識分子男人的愛慕。

赫本就是赫本,只有她才可以穿著貴族風範的比頓設計那華麗而誇張的服裝而不顯得庸俗,假如換了朱麗,就像是個小丑了。
我們看的,喜歡的不是伊麗莎,是可愛的奧黛麗。
她的電影永遠首先是時尚教材,其次是愛情故事,最後附帶著有一點藝術性。

雷克斯哈里斯的眼睛總讓我想起我曾經遇到的一個男人的眼睛。
那種只有老練成熟的男人才有的犀利,幽默,看透一切,帶著嘲諷而絕不低俗的眼神。
在這樣的眼睛注視下,女人往往會摘下一切偽裝,變成一個小姑娘,在他面前不知所措。
至少我在這種眼神的注視下是不敢任性和撒謊的。
那眼睛似乎在說,別在我這裡使女人那一套,我可不吃這個。
雷克斯就是王。
他也只扮演王者。
他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王者的氣派,二戰時期的軍旅生涯又給他憑添了一種在威嚴之下的理性的風度,所以他扮演的教授不太像個古板的書生,我們腦海里那種脆弱搖擺的英國男人,而是出場就可以有震撼力的配劍貴族。雖然他在這奢華的美國電影裡也是又唱又跳,把自己的幽默發揮到了及至,但是他那男子漢的氣派確實不能和霍華德的文質彬彬相提並論。可以說,他這種不怒自威的氣質為影片做了有益的平衡,不但平衡了赫本已見衰老的容貌,而且沖淡了影片的輕佻氣氛,減少了女性特色。

其實教授對伊麗莎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妒忌和習慣的混合。男人對女人的感情里,假如沒有了妒忌就不是真正的愛,虛榮與妒忌是男人愛情的重要組成部份。正像幻想和依賴是女人的愛情一樣。


一個女人可以由男人來塑造,而且多半這女人會因為感激而愛上這男人,可是女人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男人的。
一個女人所犯的眾多錯誤之一就是試圖改變男人。
男人可已經由女人而成長,可是他會在成長之後拋棄那個女人。
女學生可以愛上男老師,可是男學生只是由老女教師來誘惑的。
前者很多時候是窗外的愛情故事,而後者經常是一樁醜聞。
所以無論在現實還是藝術中,男人塑造女人是可以為人們接受的,而女人塑造男人總是很詭異和無奈。
奧斯丁的達西先生永遠在她的書里,他永遠變不成真人走下來。
男人可以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而女人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

許多女人責怪伊麗莎留下的結尾,而且對影片中最後一幕教授最後的台詞很不滿意,認為這是十足的大男人思想。
我 覺得女人無非兩種,一種是找父親,一種是找兒子。反正是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男性。
找父親型的女人可塑性很大,她們是服從男人的權威的,她們願意在這種令人不自由但是卻有安全感的關係中自得其樂,願意讓男人來塑造自己,成為他們的保姆和女伴。她是崇拜男人才可以愛上男人的。
假如這種崇拜消失了,她就不再愛他。
所以做這種女人的丈夫,要像希金斯一樣永遠處於支配的地位,保持一種讓女人琢磨不透卻又因為這種神秘和權威賦予的安全感而依賴自己。
而找兒子型的女人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支配男人,做家庭的女王。一切包辦,把男人變成百無一用的廢物。她們通常很能幹,裡裡外外一把手,從男人內褲的顏色到領帶的圖案,從家產紛爭到公司的人事,她都要插手。她只有在這種勞碌中才有一種成就感,把丈夫和兒子都變成乖寶寶,把自己變成老母雞。她的野心就是塑造男人。
不過結果通常不怎麼好,丈夫和兒子都煩她,卻也因為離不了她而更恨他。她最後經常是很孤獨的。

在男人和女人的關係中,有趣的是兩者是自說自話,要嘛就是一邊倒。真正的要形成一種徹底的平等溝通關係幾乎是痴人說夢。

在網上看到一個調查,結果是大部份男人居然說自己最欣賞的依舊是善良,美麗和賢惠的女人,最討厭的居然是有個性的女人。
當今社會據說已經是男女平等了,似乎女人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可是男人的骨子裡居然還是這樣的守舊,真是讓人懷疑女性解放的結局了。

我的拖鞋在哪裡?
我的襪子在哪裡?
交電費的卡在哪裡?
他永遠不知道這些東西在哪裡。
不是不能不知道,是故意不知道,因為你這個女僕才應該知道。

窈窕淑女,美麗的女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