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舟__
2009-09-27 23:21:42
即使如蜉蝣般朝生暮死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名頭確實夠吸引人,我一直也懷著深深的憧憬對這電影,不過可能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看了後覺得和想像的水平相比有不小的距離。
節奏有些拖沓,看得我想睡覺,演技有些假,情節也太唯美了些,總是那麼溫柔的——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它是修飾過的藝術。
不過日本人的音樂總是會帶給人很多欣喜,久石讓這次也同樣沒有令人失望,,整個影片的基調與電影的插曲如渾然天成,一氣呵成。話題倒是吊足了人的胃口,引發無數人對死亡的再次思索。
前面是影評,下面寫觀後感。
先是關於生命。我是個很愛想的人,我記得很小的時候就有在考慮「人的生命到底是什麼呢?」
某一天晚上想到的一個想法我一直保留到現在:人的生命之於宇宙,微乎其微,就好比身上某一個脂肪細胞裡的一個高爾基體,死掉一個,對你會有什麼影響?
連噴嚏都不會打一個!
別說是人死了,即便地球毀滅了也會在某個遙遠的地方有新的星球產生。而生命之於你身上的細胞,那可就是宇宙啦!所以,打那時起,就覺得討論生命與死亡是件挺沒意義的事情,既然存在了,那就順其自然吧,該怎樣怎樣,想太多就是哲學家了,了不起的哲學家都瘋了,所以,作為平常人的我們,還是活在當下吧,無論你覺得它短暫還是漫長。
然後是關於死亡。先說電影。電影裡的人的死亡真是讓人憧憬啊。與其身上插滿了管子在醫院裡痛苦地死去,不如一人安靜地等待死亡。這是畢淑敏《心理小組》(又名《拯救乳房》,其實我是比較喜歡後者的,不過現在被和諧了。)裡的一句話,原話不記得了,大意就是這樣。
這一點我可能多了些經歷。心電圖的指示已經平了,年輕的醫生在搶救室裡盡著最大的努力按壓著父親的胸,很久很久。然後看著父親的口中流出了渾濁的血水。很想衝進去說你們停下吧,人都死了還讓屍體那麼難受;很想告訴家人他這一生太辛苦,不如早些結束重新來過;很想為他感到高興的。可是他們都那麼痛苦。。。算了吧算了吧。。。後來,還沒來得及緩過神來,就有入殮師為他更衣(才沒有影片中那麼優雅),然後就是繁複的各種儀式(然後發現「死」可是很貴的,扯遠了)。
世界上有生命的東西都在循環著,人,資源,星星,生老病死,從沒有到存在,再到消亡,或者說,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著,開始新的旅程。
接著是愛與珍惜。
因為經歷過「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用美好的姿態告別親人告別世界,是溫暖的。
但其實聽到死者的家屬對入殮師說她從來沒有這麼美麗過的時候,我覺得更多的不是感動而是淒涼。多一份愛和在乎給身邊的人,讓最美麗的樣子留在五彩的世界裡。
Departure,離別。電影裡關於親情的敘述是有些煽情和矯情。
不過還好,看電影有時候也不用太去認真。給別人給自己多些溫暖。用心面對身邊的人。
晉朝傅鹹的《蜉蝣賦》中寫道:「讀詩至蜉蝣,感其雖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興,遂賦之。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質,羌采采而自修。不識晦朔,無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戲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就是這樣,即使對於歷史的長河來說,我們如蜉蝣般朝生暮死,但那又怎樣呢?做好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