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毛片還是葫蘆娃?
電影也就那樣,看看評論倒挺有意思,且聽分析雙方立論:
受歡迎追捧的評論顯露出濃重的懷舊加抒情氣質,很顯然:本片十分刻意,十分符號化的商業化形式語言喚起了廣大文藝青年的澎湃的情懷,當海浪噴出一個胖子時,大夥兒也同出一口長氣。
——仿似摸摸褲襠,暗嘆:硬硬的還在。——看呀,蹦出了個葫蘆娃!
這是豆瓣評論的調調——只要被評論對象以調情,哪怕一個暗示,觀看者馬上浮想聯翩,訴說自己如此不堪的,哀傷的,曾經擁有,現在失去的……生活。
而另外的評論,憤怒者定要剝開表皮看看,爆笑:同學們上當了。以觀毛片及手淫入手,諷刺該片打著毛片的旗號「賣葫蘆娃」。這倒是有意思的角度,但刺破抒情夢想勢必不討大多數的好。
商業片的成功本是把觀者煞有介事地拉入其中,如作如是觀:哪部不是意淫呢?又有多少觀眾的觀看闡釋不是移情呢?
畢竟,毛片可以解釋成藝術片,甚至也是可以喚起青春記憶的。
這種評論分明是提醒做夢的人:硬東西沒了!甚至說它從未有過!幻覺,朋友。你那麼抒情是在太二了!
可是看看這位curtis導演老兄,雙方辯友,他就是個喜劇導演。
看了,無論激動一下,還是憤怒一下,也就算了。不值得撕破臉捍衛。
如若賦予太多文化內涵,咱們隔岸觀火,的確有點自作多情了。